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产学研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及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以知识积累为门限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知识积累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效率间存在明显的双门限效应;随着知识积累水平的提升,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由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提升,进而可以划分低知识积累区间(KS≤0.324 0)、中知识积累区间(0.324 0<KS≤2.021 2)及高知识积累区间(KS>2.021 2)3种类型;中国各地区的知识积累水平存在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异质性,处于低知识积累区间的地区多为西部偏远地区。因此应加强区域间知识与技术的扩散、吸收以及传承积累,加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联动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网络演化博弈理论和仿真分析方法,剖析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合作行为与网络结构在互动过程下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对于创新主体维护合作行为和网络集聚都具有促进作用;创新主体合作行为与网络结构之间具有协同互动关系,并且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越大,两者间协同互动作用越明显。在市场机制下,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会降低网络演化的速度;只有当市场机制作用超过一定阈值时,维护合作行为才会在创新主体间涌现出来。在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对于政府调控较为敏感;当政府调控力度处于阈值水平时,不利于创新主体间合作关系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合肥学院为例,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为基础,探索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运行模式、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设模式、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合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参与主体及其作用,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政治、哲学和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并就机制中产学研三方的合作方式、作用和权利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太原市产学研合作载体典型案例,分析了太原市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太原市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缺乏诚信基础,尚未实现投入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后的成果归属和知识产权存在分歧,合作载体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尚不完善。根据以上问题,从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诚信机制.以及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太原市产学研合作载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文对电气工程实验室现有的成套实验设备进行了补充设计,配置了部分加强功能的设备,完成现有实验设备不能实现的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创新实践条件,以便于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电气工程应用人才。同时为电气工程专业搭建一个完善的产学研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提升我国科技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从产学研合作三螺旋模型及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出发,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面临的环境,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产学研合作战略规划。最后,在分析政府、大学及科研单位、企业等产学研合作主体情况的基础上,认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实现我国产学研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太原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更新科研观念、选择适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太原市中小企业产学研良性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丽宏 《太原科技》2011,(3):47-48,53
介绍了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出石油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必要性。针对石油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准确把握该类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