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Epsilon toxin ,ETX)由B、D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并分泌至宿主动物体内,在临床上主要症状为肠毒血症.ETX属于以七聚体形式存在的β‐样成孔毒素,它能够形成由14个β折叠片组成的“β‐桶状”结构,这个“β‐桶状”结构可以插入真核细胞的质膜形成穿孔.在细胞水平,ETX能够迅速使细胞膜肿胀、多种细胞器破坏,最终导致靶细胞的坏死.在哺乳动物体内,ETX能够使哺乳动物血管产生水肿,从而穿透血脑屏障而聚积在动物肾和脑中,导致机体随着谷氨酸盐的释放而产生过度兴奋,这一系列反应的发生可以引起机体出现脑水肿和肾衰竭,最终导致动物的死亡.目前, ETX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β‐样成孔毒素,而是可以作为潜在的一种工具类药物,经改造后可以携带治疗药物在短时间内靶向性地到达哺乳动物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继而为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ETX细胞毒机制及致病机理进行了综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肠道外营养 (TPN)在新生儿破伤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7例新生儿破伤风患者 ,在综合治疗 (镇静止痉、破伤风抗毒素及抗生素应用等 )的基础上给予TPN支持 (TPN组 ) ;TPN主要成分有葡萄糖、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混合液及脂肪乳剂 ,从周围静脉输入。另有32例新生儿破伤风给予综合治疗和部分静脉营养 (对照组 )。结果 :在TPN组中 ,体重增加 33例 ,对照组中 ,体重增加 18例 ,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 =5 6 80 7,P <0 0 2 5 )。TPN组治愈 35例 ,死亡 2例 ,对照组治愈 2 5例 ,死亡 7例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χ2 =4 10 37,P <0 0 5 )。TPN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合并症。结论 :TPN应用于新生儿破伤风患儿 ,安全方便 ,能够提供足够和平衡的营养 ,辅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破伤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以来收治的40例破伤风病人,采用彻底清创以消除毒素来源,同时给予静脉滴注破伤风抗毒素、安定,气管切开、鼻饲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破伤风疗效满意,无并发症,住院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从牛粪中分离到一株能分解纤维素的高温厌氧梭状芽孢杆菌。该菌接触酶阴性,革兰氐染色阴性。细胞杆状或稍弯(5~10×0.6~0.8μm)。芽孢卵圆形,端生,直径为1.0~1.3μm。极生丛鞭毛,运动。老龄时菌体常呈长丝状(15~30×0.4~0.6μm)。以断裂方式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60~65℃,最适pH为6.5~7.0。发酵产物有H_2、CO_2,乙酸、甲酸、乳酸和乙醇等。发酵液中无色素。在纤维素琼脂滚管中形成透明、直径为5~l5mm的圆形分解圈。该菌株在以蛋白胨为唯一碳源和氮源时不生长,能迅速利用葡萄糖或纤维二糖生长。在纤维素上生长时产生孢外纤维素酶,在纤维二糖或葡萄糖上生长时不产生纤维素酶。将在纤维二糖或葡萄糖上旺盛生长的菌接入纤维素培养基中时,需经过10天以上的延迟期才能恢复纤维素分解能力,说明该菌株的纤维素酶是诱导酶。酶的最适温度为65℃,pH为7.2。该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及酶学性质与Clostridium thermocgllum十分相似,鉴定为同一个种。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梭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随着无菌接生的推广及普及,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并不高,但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私自接生者仍不罕见。新生儿破伤风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4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基本资料47例患儿中男43例,女4例,年龄5-13天,以7天龄35例最多,占74%,47例均为家中私自接生。临床表现初期表现为拒奶,喂养困难,病情…  相似文献   
6.
7.
科普知识     
《石河子科技》2012,(2):67-70
<正>破伤风易防难治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导致肌肉阵发性和强直性痉挛。重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甚至死亡。而且,伤口越深,危害越大。破伤风一旦发作,想治好比较困难,但其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导入改良的丁醇合成途径,使非生产菌株大肠杆菌具备产丁醇的能力。【方法】克隆大肠杆菌乙酰转移酶基因atoB和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rt、hbd、adhE),构建多顺反子表达质粒pSE380-atoB-adhE-crt-hbd;克隆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反式烯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ter,构建表达质粒pSTV29-ter,并将双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结果】构建的工程菌能半厌氧发酵产微量丁醇,产量为0.08g/L。【结论】大肠杆菌中的丁醇合成途径导入成功,构建了产丁醇的大肠杆菌工程菌。  相似文献   
9.
从窖泥中分离到一株能利用乳酸产丁酸的菌株BEY8,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梭菌属(Clostridium).BEY8菌体生长和代谢乳酸的最适pH为5.5~6.0,当pH低于4.8或高于6.5,菌体均出现明显的生长和代谢延滞,但最终仍能完全将乳酸转化为丁酸;此外,当乳酸浓度达到156mM时,BEY8的生长及代谢同样出现延滞,且延滞时间随乳酸浓度的升高而延长,但最终都能完全将乳酸转化为丁酸,这些特性表明该菌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代谢稳定性.在pH4.8时,外加乙酸可显著缩短BEY8的生长延滞期,并提高其对乳酸的代谢速率,但乙酸不能作为菌体的唯一能源生长,而只作为电子受体参与代谢乳酸产丁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静脉输注硫酸镁治疗成人重症破伤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00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重症破伤风患者共52例,其中使用硫酸镁组27例,未使用硫酸镁组25例。结果:死亡2例,其余50例全部治愈,使用硫酸镁组,镇静剂用量减少、机械通气使用率降低、并发症减少、平均总体费用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可有效控制重症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减少其他镇静剂用量,减少机械通气使用,简化护理程序,并发症少,总体费用低且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