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以蝾螺内脏为材料,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SephadexG 200分子筛柱层析和两次DEAE SephadexA 50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获得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单一纯的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酶制剂.纯酶的比活力为1448U·mg-1.酶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在275nm处,内源荧光发射峰在340nm处.以对 硝基苯 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为底物,研究酶催化底物水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酶的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45℃.该酶在pH3.5~6.0区域较稳定,而在pH>7能很快失活;在40℃以下处理30min,酶活力保持稳定,高于40℃,酶稳定性较差,很快失活.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双曲线方程,测得米氏常数Km为3.13mmol·L-1,最大反应速度Vm为17.68μmol·L-1·min-1.  相似文献   
3.
从“内脏损害”的病鳖(TrionyxsinenSe)中分离到2种具致病力菌株: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雷极普罗威登斯菌(Provtdenciarettgeri),2种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氟哌酸均具有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内脏转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根据调查人群的不同,其发生率在1/1000至1/10000之间.而全内脏转位合并肝癌患者在临床中十分罕见,大多数外科医生对此种情况经验较少,现将本院全内脏转位并多发性原发性肝癌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行右半肝切除一例报告如下,旨在探讨临床上对全内脏转位内脏转位患者实施手术前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与评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延髓内脏带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饶志仁  鞠躬 《科学通报》1998,43(21):2247-2256
1990年以来,作者及其同事们先后发现在大鼠,猴和人胎儿延髓中尾段存在1条从背内侧穿行网状结构至腹外侧的弧形带状区,称之为延髓内脏带(MVZ),并采用多种技术方法(例如Golgi染色法,Nissl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三重标记方法和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对MVZ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了解MVZ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理机理,证明延髓生命中枢在MVZ内,现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结合其他学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水自溶法水解草鱼内脏,从中分离出水解产物,然后将其干燥制作成饲用多肽粉.研究了水解工艺条件对草鱼内脏水解的影响,测定了水解液和干燥后的多肽粉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自溶温度为60℃,自溶时间为75 min,每100 g内脏匀浆加水60 mL时,草鱼内脏的油脂提取率为70.05%.此时,内脏水解液的自由基清除率高于72%.水解液经过干燥后,其理化组成符合国家一级饲用鱼粉标准.热风干燥的饲用多肽粉的自由基清除率高于喷雾干燥多肽粉.  相似文献   
8.
以蛋白水解度和酶解液中海参肽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作为指标,考察不同蛋白酶的酶解效果,筛选水解海参内脏的最适合蛋白酶,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酶解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胰蛋白酶的水解效果最佳,可用于水解海参内脏制备海参肽;在底物质量分数为1.0%,加酶量为0.375 1 mkat·g-1,pH值为8.0,酶解温度为37 ℃,水解时间为5 h的最优酶解条件下,海参内脏的水解度可达到48.90%,酶解液中的多肽(2 000~5 000 u)质量分数为52.68%,寡肽(含氨基酸)(≤2 000 u)质量分数为47.2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消化器官疾病所致内脏痛及腹膜痛的部位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1226例有腹痛表现的腹部消化器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分析内脏痛部位及腹膜痛部位与内脏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内脏痛平面与病变内脏起源的原肠的平面呈正相关(rs=0.87,P<0.01).腹膜痛最先出现或最明显的部位与病变内脏的解剖部位一致(=0.96,P<0.01).结论:腹部消化器官疾病所致内脏痛及腹膜痛的部位均与病变部位显著相关.依据腹痛部位定位诊断,需要分清腹痛类型,分别根据内脏痛及腹膜痛部位推测病变内脏的胚胎起源及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0.
陈京红  滕国玺 《科学通报》1998,43(14):1467-1472
为了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内脏伤害性感受的特性及机制,应用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研究猫皮层体感区中内脏大神经皮层代表区的851个神经元膜电生理特性,将所记录的神经元分为内脏伤害性感受和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