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销中沟通很重要,但如果不得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在多年的直销实践中,笔者时常总结一些沟通的心得体会。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还可以分享给团队成员,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沟通水平。以下是笔者对实践的总结,与朋友们交流。  相似文献   
2.
Cot-1DNA富含高度和中度重复序列,能封阻YAC和BAC中的重复序列,从而促进了大片段DNA在原位杂交技术(ISH)中的应用。植物Cot-1DNA尚未商品化,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捷的快速制备植物Cot-1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自交后代的GISH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自交,获得了其自交后代.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hy-bridization,GISH),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ur 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dcFISH)技术,从这些自交后代中鉴定出了纯合的甘蓝-白芥二体异附加系植株.GISH分析结果表明,甘蓝-白芥二体异附加系有丝分裂中期具有18条甘蓝染色体及2条白芥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期I表现为9个C染色体二价体及1个S染色体二价体,减数分裂后期I会出现落后的1对S染色体,有时落后的1对S染色体形成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4.
白芥×甘蓝F1代及BC1代单体异附加系的GISH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白芥(Sinapis alba L)为母本,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 获得了不育及半不育的两种F1植株, 再以半不育的F1植株作母本, 甘蓝作父本进行回交, 获得了BC1植株.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dcFISH)技术, 鉴定出不育F1植株有21条染色体, 其中9条来自甘蓝, 12条来自白芥, 属含1套甘蓝染色体及1套白芥染色体的预期杂种; 半不育F1植株有30条染色体, 其中18条来自甘蓝, 12条来自白芥, 属含2套甘蓝染色体及1套白芥染色体的非预期杂种, 其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最多出现3个C-S三价体, 减数分裂后期Ⅰ白芥染色体出现不同的分离比例.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从BC1植株中鉴定出了1株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 其有丝分裂中期相有19条染色体, 18条来自甘蓝, 附加的1条来自白芥; 减数分裂中期Ⅰ显示9个甘蓝的二价体及1个白芥的单价体, 有时白芥的单个染色体与甘蓝的染色体形成了可能的三价体. 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为白芥基因渗入、基因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井厚煤层沿空掘巷留设的窄煤柱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以济宁三号煤矿123_下04综放采工作面胶顺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等方法进行窄煤柱加固试验研究。调研结果表明,窄煤柱成型后短时间内出现片帮,煤柱变形较大且稳定性差,其顶底板变形明显,严重影响胶顺正常使用及123_下04工作面正常开采进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使用胀锁式对穿锚索双向加固窄煤柱技术,并进行参数设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围岩变形情况。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均表明,此加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窄煤柱的支撑力,保证工作面开采期间巷道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6.
用栽培稻遗传图第4连锁群中与抗稻瘿蚊和抗稻瘟病基因, Gm-6和Pi-5(t)连锁的RFLP标记RG214和RZ565及其筛选出来的2个BAC克隆作探针, 对药用野生稻荧光原位杂交. 供试探针均被定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 百分距分别为74.18±2.62, 52.33±3.78, 72.33±2.62和54.50± 5.43, 信号检出率为8.3%, 9.8%, 52.70%和61.2%. BAC克隆和RFLP标记探针杂交位置几乎一致, 说明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RFLP标记RG214和RZ565都在同一BAC克隆的大插入片段中, 药用野生稻与抗性基因Gm-6和Pi-5(t)的同源顺序就在第4染色体信号出现的相应位置. 在未封阻的情况下, 药用野生稻多个染色体上具有信号, 这表明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的Cot1DNA重复顺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同源性. 药用野生稻第4染色体是根据Jena等(1994)和RFLP杂交的结果确定的, 并讨论了栽培稻BAC克隆对药用野生稻原位杂交物理作图的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牡丹切花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气相色谱(G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常温(18± 2℃)和低温冷藏(4± 2℃)条件下牡丹切花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乙烯、IAA、ABA、CTK)含量的变化,它们对牡丹切花衰老过程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用10 U的DNA Polym eraseⅠ,一个跨度达百万倍的DNaseⅠ量,在15℃分别标记了1μg甘蓝型油菜中油821的基因组DNA,发现DNaseⅠ用量为0.1 U时,10 m in后就可获得较好的探针标记效果.DNase I用量为0.01 U时,标记2 h就显示较深的颜色.随着DNaseⅠ用量的降低,标记时间需要相应地延长.其用量超过1 U时,无法获得较好的探针标记效果.综合考虑DNaseⅠ用量及标记时间,DNase I用量为0.01 U、标记时间为3~7 h获得的标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度网络对人脸噪声敏感,且学习过程容易忽视人脸结构信息的问题,提出融合子区域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和深层聚合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将人脸图像划分为不同子区域,并采用局部二值模式对人脸进行预处理,获取子区域人脸的LBP特征。不同子区域LBP特征输入不同的稀疏自动编码器,实现深层特征提取;然后不同稀疏自动编码器的输出特征通过全连接方式实现特征聚合,获得人脸特征向量用于分类。通过大量实验获取了最优的聚合网络模型架构和网络参数取值,改善了人脸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与水稻12染色体上Ipi-t,Ipi-3(t)和Pi-4(t)及着丝粒连锁的RFLP标记RZ670对水稻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清楚显示了第12染色体着丝粒所在的位置,为水稻染色体的准确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