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人均GDP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关系进行先验性因果检验,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坏境污染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际变动趋势,选用二次函数对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看,都存在着从人均GDP到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单向因果关系;中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随人均GDP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而逐步好转的现象尚未出现.从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政策等方面对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耐硬水多金属防锈液JFD-183N的理化性能。通过与现有国外同类产品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该款防锈液具有极佳的耐硬水性能,且对多金属(铸铁、铜、铝等)的防锈性能优异,产品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3.
清晰严谨的原理体系是安全科学立足的根本,基于这一认识,梳理安全学的9个核心概念,提出安全学的5条公理和5条定律,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研究不同事故致因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30条推论,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安全学原理系统.结果表明: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科理论从宽泛走向严谨.  相似文献   
4.
推进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是实施“双碳”战略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碳转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系统分析并直观呈现2017年省际碳转移的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策略性达峰模型分析发现,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的制度安排下,为掌握碳达峰主动权以获得更大晋升优势,发达省份存在通过省际贸易的方式向欠发达省份进一步转移碳排放的内生动力,而落后省份出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会竞相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碳转移.这一博弈均衡不可避免地导致落后地区承担更沉重的减排压力,从而造成区域间减排责任的不平等问题.为有效遏制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下的策略性碳转移,本文秉持全国一盘棋理念,基于省际产业关联关系,分别从碳转出端和碳转入端两个视角,在省份-行业层面系统识别驱动省际碳转移的关键领域,从而为优化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因素分解与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是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于2030年之前达峰的必经之路.通过将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共同纳入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构建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将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动分解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四个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2030年之前高耗能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进行探索.结果显示:1)对所有行业而言,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且该作用在"十五"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相反,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对行业碳排放的增加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能源结构效应对碳减排的影响较为微弱且在方向上存在着行业差异.2)对于化学原料及制品、非金属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四个行业而言,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尽管该效应的作用强度在时序维度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比,石油加工、电力生产供应两行业的碳减排主要依赖要素替代效应.3)在高排放情景下,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难以在2030年之前达峰;而在中排放和低排放情景下,六大行业的碳排放将分别于2023年、2017年前后达峰.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三维模型,构建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在分析运算各子系统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测算区域可持续发展度、协调度及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国西北地区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与实际发展状况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和延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构造方案,即在方钢管柱的端部设置加劲肋,并设计制作了3根端部带肋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拟静力试验,比较、分析了试件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方钢管混凝土柱,3根端部带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更为饱满,骨架曲线的下降段更为平缓,柱极限位移明显提高,分别提高了44.4%、65.3%、29.3%,位移延性系数明显增大,分别增大了27.0%、51.3%、6.7%,表现出了更良好的延性与耗能能力,抗震性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