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各种终端易于移动、安装及避免室内复杂、昂贵的布线,近几年,随之也就出现了建筑物内(室内)无线通信的概念.本文就首次分析了在室内信道下分时片 ALOHA 协议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对分时片 ALOHA 协议,在平均信噪比为3CdB 时,信道吞吐量可高达0.61,远大于传统的0.368;在平均信噪比较低时(比如小于20dB),采用分集接收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信道吞吐量。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者向学者化方向发展,具备着信息、交际、思堆优势,并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为依托。学者型编辑并不等于学者与编辑的简单累加,而是学术研究和编辑学理论耦合而产生的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编辑人才,学者型编辑一般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知识结构,二是感知能力,三是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者向学者化方向发展 ,具备着信息、交际、思维优势 ,并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为依托。学者型编辑并不等于学者与编辑的简单累加 ,而是学术研究和编辑学理论耦合而产生的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编辑人才 ,学者型编辑一般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知识结构 ,二是感知能力 ,三是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有效降低中国能源强度、提高节能减排效果,采用42部门全行业增加值和主要高耗能产品能耗数据,利用因素分解分析方法,研究了部门能源强度(分为单位产品能耗和其他因素)、产业结构和生活用能以及42个产业部门各自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部门能源强度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生活用能对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产业结构变化提高了中国能源强度;高耗能行业是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部门。因此要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不仅要努力降低部门能源强度,还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7.
混合式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构建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用于温室气体(GHG,green house gas)减排影响研究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的主要建模思路,是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融合自底向上的部门分析与自顶向下的宏观分析,构建混合模型.其中的难点是如何在一个模型里能够将2种思路协调一致.较详细地介绍构建混合模型的3种主流方法:1)在完整的自底向上的能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块;2)在一个自顶向下的宏观经济模型之内,对能源生产部门采用自底向上的技术描述;3)将2种思路的模型使用几个变量联接起来构建混合模型,每个模型独自运转.通过这3种思路的对比分析,认为遵循第3种思路构建的混合模型应用范围更广泛,能够用于分析复杂的能源系统问题,例如GHG减排的影响及能源系统发展战略选择等.  相似文献   
8.
能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模型(3E模型)是开展国家能源系统规划的重要工具,中国在模型实际开发方面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该文根据国际流行的建模思路,构造了混合式3E模型TH-3EM(清华能源-经济-环境混合评价模型),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块描述经济系统整体,应用跨时段能源系统优化模块描述能源系统微观细节,通过在两个模块间建立双向闭合连接,描述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保证模块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模型(3E模型)是开展国家能源系统规划的重要工具,中国在模型实际开发方面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该文根据国际流行的建模思路,构造了混合式3E模型TH-3EM(清华能源-经济-环境混合评价模型),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块描述经济系统整体,应用跨时段能源系统优化模块描述能源系统微观细节,通过在2个模块间建立双向闭合连接,描述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保证模块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对带有外部扰动和未建模动态的多变量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极点配置算法.证明了当外部扰动的上界和未建模动态的相对界满足一定约束时,只要将闭环极点配置到原点的适当小邻域内,得到的闭环自适应控制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