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十分丰富,野生种子植物共计183科、718属、1970种.基于白水江植物区系数据库,对区内种级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本区内物种以温带成分为主体,同时亦有一定量的热带-亚热带成分.诸多类型中,以东亚成分最为丰富,可以认为本区是东亚区系多样化中心的一部分.②本区域是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和中国-日本区系成分的交汇地带和分界线.③本区系与华中区系、横断山区系联系十分密切,与华南区系亦有一定联系,与华北、青藏区系联系较少.④本地特有种十分丰富,说明本区具有较高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2.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属的整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植物种类丰富,种子植物共计183科、718属、1970种.分析了区内各属的数量、分布型、生活型等几个方面,结果表明:本区系是一个温带区系,但杂有一定程度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地理成分复杂,体现其与世界及国内各植物区系的广泛联系;原始与年轻类群大量并存,表明该区既是古老类群的保存中心,又是新类群分化发生的活跃区域;从中国特有属的分布式样等证据来看,本区与华中区系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甘肃省生态作物资源概况并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统计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花植物花色和花期类型的组成,并分析其580~4 072 m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初步总结了花色类型和花期类型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①植物花色和花期类型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与环境呈规律性变化,其中1 000~1 500 m海拔段为花色和花期类型的"稳定丰富区".②花色分布以海拔3 300~3 400 m段为临界线,淡色型(白色、绿色)比例迅速减小,而深色型(红色、蓝紫色)相对增加明显;花期分布以海拔2 600~2 700 m段为临界线,早开花型(春花型)比例迅速减小,而晚开花型(夏秋花型)相对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概念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对概念设计在结构中的应用基础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实际,对概念设计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得出了概念设计是做好结构设计的必要条件的结论,以在设计时更好地应用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水系问题,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SRTM DEM作为数据源,运用GIS软件水文分析模块提取研究区域的水系信息,并将其与利用TM影像提取的水系信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SRTM DEM提取的水系信息与实际自然水系信息基本一致,但某些局部区域提取的水系和验证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7.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科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相当丰富, 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6科715属1 948种. 统计分析表明,菊科、蔷薇科、禾本科等31科是本区系的优势科, 木通科、槭树科、猕猴桃科等12科是本区系的表征科. 对各科的分布区类型和部分科的分布范围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是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交汇和过渡地区. 基于 3 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对该区系的原始科进行分析, 显示该区系的起源具有明显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CART模型陇西黄土高原潜在NDVI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研究区30a的气象观测数据,使用栅格化技术,建成陇西黄土高原分布式气候模型(降水量、气温、蒸散发量);然后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森林、灌木林和十草原作为该处的本底NDVI数据,使用分类与回归树模型建立潜在NDVI与栅格化的气候要素的关系,模拟了陇西黄土高原的潜在NDVI;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界压力对潜在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陇西黄土高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有从东南到西北的递减趋势,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明显,多年平均生长季蒸散发量可达300 mm;2)使用CART模型模拟潜在NDVI精度较高,其总体精度达到了82.6%,可满足潜在NDVI的模拟;3)外界压力下的NDVI与潜在NDVI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很大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