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令聪 《华东科技》2000,(10):17-18
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双边协议的签署,为中国加入WTO铺平了道路。中国的“入世”,从总体上看,对中国是有利的,但对不同的部门是不同的。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入世”,不可避免对我省的农业产生冲击和影响。这里仅就中国“入世”对安徽农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安徽如何采取妥善的对策,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分析为基础,阐述国际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影响安徽省水稻生产竞争力因素,提出提高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表2,参7。  相似文献   
3.
孔令聪  李静 《安徽科技》2015,(10):25-27
<正>安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到341.6亿公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丰",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  相似文献   
4.
安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进一步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秋季雨量较充沛,昼夜温差比北方小,适宜生产优质高蛋白大豆.<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2008~2015)>将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列为我罔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域.作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义兼做油料的大豆,在安徽常年种植1000多万亩,近儿年发展到1400多万亩,面积处于全国的第2位.发展大豆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充分挖掘粮食单产的增长潜力,提高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小麦生产现状 1.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 我省人口 6000多万,以小麦为主食的占一半以上。小麦营养价值较高,可以加工制作多种面食,麸皮又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精饲料。 我省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万公顷左右,占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4%,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令聪 《安徽科技》2008,(10):33-35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承担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责任。由于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远低于非农产业,产粮为主的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年均须增长13.4%,这对安徽而言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客观分析影响安徽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研究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已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发展道路,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步向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渐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外向型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安徽是农业大省,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