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8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者于1980年提出了《复式半背斜》术语。根据近年来研究,可以断定,它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构造型。它具有一系列特征,如:1.连续发育的褶皱呈束状,褶皱束的中部略向前突出呈一弧形;2.物质水平运动具有明显定向性;3.复式半背斜为一巨型断裂限制,在此断裂的一侧离开限制性断裂的距离越大,复式半背斜所暴露的地层带的年龄就越年轻,在另一侧不存在与复式半背斜相应的地质构造,而出现花岗岩带、地槽褶皱带或古老的基岩,等等。笔者划分出复式半背斜的五种动力学类型:1.重力滑动型;2.深断裂挤压型;3.重力滑动与深断裂挤压复合型;4.早期重力滑动与晚期断裂深部挤压复合型;5.深断裂挤压与重力扩张复合型。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扬子具有前震旦系变质基底,自震旦纪进入板内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发育三个向NE方向打开的拗拉槽,具有典型的三段式建造序列,槽内沉积作用不同于槽间区域的沉积作用。自晚奥陶世末期到志留纪末期,下扬子转变为前陆盆地。碎屑沉积厚度逾6000m,物质来自东侧,说明东侧有一新生的造山带崛起。自晚泥盆世初期到二叠纪末期,该造山带向前陆推挤,下扬子发生SN向引张,在晚二叠世出现成熟的撞击槽。槽内发育火山岩,碎屑沉积物来自该造山带。建议称之为东海造山带。  相似文献   
3.
編輯部轉来了盧华复、馬瑞士、童晓光三位同志(以下簡称盧等)对我写的苏皖南部“江南隆起”北側之沉积建造一文的看法和意见。我仔細地讀了这一文章以后,使我深深地感到党的百家爭鳴方針的正确,由于盧等深入地钻研了我这篇論文、全面細致地提出了問題和意见,使我能够更深入地来认識这一些問題,并发现一些缺点和錯誤以便于改正。的确,我在写作該文时不論在理論方面或实际資料方面,在某些地方都可能是不够  相似文献   
4.
本文綜合分析界於华北地台与华南加里东地槽系(区)之間的下揚子地区的沉积建造序列、內部結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特征,提出該区在大地构造单元和性质方面应属於位于地台和地槽系(区)交接地带的一种新的构造型式ˉˉ台缘沉陷带。並将下揚子台缘沉陷带和安加拉——勒拿河台缘沉陷带进行了对此分析,指出二者在发展上的共同性是主要的,但又各具特色。賀兰山六盘山区和大巴山区可能是这样新的构造型式的例子。下揚子台缘沉陷带主要特点有三:(1)它的构造发展长期性,包括震旦紀和古生代的漫长地貭时期,且与相鄰地槽系(区)平行发展,因此可区別於短期发育的边緣拗陷;(2)由於在构造长期发育过程中,隆起和拗陷交替出現,其內部結构頗为复杂;(3)它可作为华北地台的一个第一級构造单元,而与地盾和台坪相並列。但从大地构造性貭言,仍属於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花岗岩以海西-印支期巨型花岗岩岩基为主体,面积7000km2以上。花岗岩的εNd(t)为-17.2至-5.1,Isr为0.7087,δ18O平均值10.66,属壳源型岩基。但各别岩体的εNd(t)值和tDM值均不同,反映其原岩成分的差异。花岗岩中,最大tDM为1.8Ga和1.7Ga,与该区最古老变质岩中的变质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1.7Ga几乎一致,代表了该岛早期一次重要的地壳生长时期。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系残留体,具有低的εNd(t)值-12.8至-10.15;εSr(t)值-86至6;以及高的Sm/Nd值0.38至0.59,表明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熔体和残留体之间发生了较强的Sm-Nd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徐州附近地区的磷矿普查工作的成果作一初步报导。认为本区磷矿主要为次生淋滤裂隙—溶洞堆积型。对矿床的若干特征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控矿与存矿的因素,指出了该类型磷矿的找矿标志,以及本区磷矿的今后找矿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源及远源磨拉石与造山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邦栋 《科学通报》1988,33(9):687-687
磨拉石是构造属性特强的建造。磨拉石的研究历来受到地质学家,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家的重视。磨拉石是位于新生山体前缘厚度巨大的碎屑沉积楔,其形成与该山体隆起和遭受剥蚀相关。不同作者给磨拉石下了不同定义,但是对磨拉石的上述特点的认识则是各家一致的。磨拉石的这一基本特点也正是研究磨拉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論述了长江以南苏皖南部地区各时代旋迴建造的性貭和类型。仅出露於南带的呂梁旋迴的建造序列具有优地槽性貭。是一套火山——陆源碎屑建造。中带在加里东旋迴中形成了一套冒地槽型建造序列,它主要是继承性地发育在呂梁旋迴的建造之上。这时,南带的相应建造发育很不完全,厚度很小,性貭变为稳定。北带的建造序列較南带完全,但較中带,則其碎屑比減少,缺失复理石等地槽型成員。海西旋迴早期,从晚泥盆世到晚石炭世,在全区所形成建造性貭和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其中尤以在中带和南带者为甚。从早二叠世开始直到燕山旋迴止,在北带形成了几个代表活动性較强的建造序列,而南带和中带則 继續很稳定。根据建造在时間上及空間上的上述分異現象,笔者认为南带是呂梁时期的优地槽;中带是加里东时期的冒地槽;北带是位於华北地台南缘与地槽的交接部分,是长期继承发展的沉陷带,属于为E.B.巴甫洛夫斯基所首次描述过的台缘沉陷带的范疇,是古地台与地槽交接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羌塘中部后中新世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青藏高原地壳缩短率(量)的测量是诠释青藏高原巨厚地壳成因的关键,以前的研究认为青藏内部新生代的地壳缩短不超过40%,通过在羌塘地体中部达卓玛盆地内细致的地层测量,我们发现形成于中新世之后的、典型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断层均以高度向北倾斜,累计缩短在67%以上,此种变形及其强度在南羌塘地区具有代表性,显示青藏内部的地壳缩短对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构造作用对油气资源的保存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