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绿微囊藻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的危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的危害。实验结果铜绿微囊藻在2‰~6‰低盐度养殖水体中可大量爆发,形成单一优势种,种群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种群密度和优势度高达5.39×107个.L-1和88.9%。铜绿微囊藻毒性表现为时间和密度双重效应。对虾养殖期,微囊藻作为优势种持续时间30 d以上,平均密度达到1.0×107个.L-1或优势度达到35%,均致养殖对虾发病,并随密度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对虾病情加重;平均密度低于4.0×106个.L-1或优势度低于15%,对虾养殖正常,平均密度低于2.0×106个.L-1或优势度低于6%对虾养殖安全。微囊藻为主要优势种,对虾养殖成活率平均为16.6%,体长和体质量平均生长速度为1.21 mm/d和0.15 g/d,对虾养殖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动态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是一种新入侵森林害虫。在广东,每年有4~5代,以4代为主。种群增长指数越冬代最大,Iδ=5 16,第3代次之,Iδ=1 67,第1、2代较低,分别为0 98和0 74。每年5-7月自然种群密度最大,8月中下旬后,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9、10月密度最低,11、12月密度逐渐回升。温度、降雨和针叶营养成份N、K质量分数对自然种群密度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22~28 5℃范围内,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中、高龄若虫的存活率都随温度增加而下降,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 9590,-0 9920,-0 9660,-0 9970,-0 9980(P0 05=0 9500,P0 01=0 9900)。连续降雨24h雨量20mm以上,能大幅度降低中、低龄若虫的存活量,降雨前后中低龄若虫数量变化极显著(F值为8 92,P<0 01)。但对已固定的雌成虫和高龄若虫影响不明显。种群密度大小与针叶中N、K质量分数成正相关,与N质量分数的相关极显著,平均每梢雌虫密度为23~137头时,r=0 8630(P0 01=0 8343),平均每梢雌虫2~45头时,r=0 9620。受害松针中N、K质量分数和未受害松针中的N、K质量分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t检验,N的t值为3 6978(P0 05=2 776),K的t值为3 2407。温度、降雨和针叶养分(N)的变化综合作用,对湿地松粉蚧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若虫的存活率有极明显影响,是造  相似文献   
3.
凡纳对虾淡化养殖健康虾池水体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20个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ai淡化养殖健康虾池水体理化及生物因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健康虾池大小(0.48±0.19)hm2,水深(145±13)cm,最适放苗密度(148±30)万尾/hm2,盐度(2±2)‰,水温(30.6±3.3)℃,溶解氧(5.5±1.5)mg/L,pH值8.5±0.7,透明度(19±5)cm,氨氮(0.65±0.76)mg/L,亚硝基氮(0.15±0.17)mg/L,化学耗氧量(21.52±5.45)mg/L.虾池藻类种类数为43±8种,密度(1.51±0.76)×10 8个/L,多样性指数2.15±0.49,藻类优势种12种,蓝藻6种,硅藻2种,绿藻3种,隐藻1种,健康虾池优势种以螺旋藻Spirulina sp.为主,种群丰富度高而稳定.虾池原生动物种类数为14±3种,密度(2.71±1.79)×10 5 个/L,多样性指数2.01±0.47,优势种9种,圆筒状拟铃壳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和海洋帆口虫Pleuronema marinuum为常见优势种,优势种主要是食细菌-碎屑类.健康虾池水体异养菌群数量(2.37±1.83)×10 7 cfu/L,弧菌数量(11.77±13.86)×10 5 cfu/L,底泥异养细菌总数(7.90±29.08)×10 8 cfu/L,弧菌总数(1.18±3.27)×107cfu/L.  相似文献   
4.
在广州地区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 fasciatus自然种群每年有2个密度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月到5月,最高密度在3月到5月中,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1月到12月。本文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大气压等物理环境因素对各早态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结果,上述各因素对种群动态起综合性影响,但不同因素作用的强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的强度也有差异。在1月到4月,各种态的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5月以后,随着温度增加下下降,以1月到6月收集的种群动态的资料与温度进行相关分析,有的年份呈正关,有的年份呈负相关,在7月到12月,种群的密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加,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季节收集的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差异。降雨量对幼虫、蛹的密度有明显影响,呈负相关,降雨对成虫数量呈负相关影响,但未达显著水平,降雨对卵块数量影响不明显,成虫的数量与大气压成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恶劣天气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水体的影响,早晨7:00平均水温29.2~29.6℃,溶解氧平均3.9~4.6 mg.L-1,pH值平均7.7~8.1,下午6:00平均水温31.5~31.6℃,溶解氧平均5.2~5.8 mg.L-1,pH值平均8.3~8.8,实验期水体平均盐度3~5,水体理化因子组成及变化范围控制在对虾生长最适要求.各围隔养殖水温、溶解氧和pH昼夜差异显著,高温晴好天气水温和pH昼夜差明显加大,台风和强降雨使水温和pH下降.养殖水体化学耗氧量平均10.41~12.64 mg.L-1,透明度平均20cm,二者主要受藻类培养和对虾养殖时间影响.恶劣天气和水体藻相对养殖水体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光温湿因子对三种果实蝇种群生殖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研究(a)稳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25℃,RH75%~95%),不同光周期(L:D=8:18~16:8)的条件和(b)周期性变化的温度、相对湿度和不同光周期下(20~25℃,RH75%~75%,L:D=10:14;25~32℃,RH75%~95%,L:D=14:10)对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南瓜实蝇B.tau和桔小实蝇B.dorsalis种群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长期光照对三种实蝇的种群增殖稍为有利,短光周期对南瓜实蝇种群的增殖不利。不论是在稳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或在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稳定的光周期条件下,3种实蝇的生殖期长,产卵量大,世代重迭,而桔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的产卵较集中,在20~25℃周期性变动的条件下,50%Σl_xm_x在成虫开始产卵后6饲左右,瓜实蝇则要130~140d;在25~32℃,桔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的50%Σl_xm_x为40d,而瓜实蝇要70d,桔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的种群增殖速度快,种群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形成增殖高峰,是典型的r生态对策,瓜实蝇的产卵前期较长,产卵期长,卵几乎均匀分布于产卵过程,属于偏r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广州地区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自然种群每年有2个密度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月到5月,最高密度在3月到5月中,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1月到12月。本文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大气压等物理环境因素对各虫态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各因素对种群动态起综合性影响,但不同因素作用的强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的强度也有差异。在1月到4月,各虫态的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5月以后,随着温度增加而下降,以1月到6月收集的种群动态的资料与温度进行相关分析,有的年份呈正关,有的年份呈负相关,在7月到12月,种群的密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加,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季节收集的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差异。降雨量对幼虫、蛹的密度有很明显影响,呈负相关。降雨对成虫数量呈负相关影响,但未达显著水平。降雨对卵块数量影响不明显。成虫的数量与大气压成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种内竞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种内竞争对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和南瓜实蝇(Btau)的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对不同竞争强度下蛹的生物量、成虫生物量、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蛹的大小和成虫大小进行拟合分析,其模拟方程各不相同,但模拟方程的微分形式可用一通式来表示:dy/dx=k(x-x0)xiyj(k,x0,i,j为常数)种内竞争对昆虫性比的影响不具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10.
1982年4月至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调查了竹林和荫蓬两种不同生境内白纹伊蚊卵、幼虫、蛹、成虫的季节消长。结果表明,未成熟期出现在2月上旬至12月中旬,5月末和9月末分别出现主、次两高峰,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上旬,幼虫仍有少量可存活过冬,但密度很低。12月下旬至1月末不见蛹,其它季节数量很少。成虫始见于3月下旬4月上旬,5月中、8至10月为取食高峰,12月至3月上旬不见成虫。成虫在秋季10月中、下旬开始产滞育卵,逐渐积累,并越冬。次年3月上旬大量滞育卵孵化。文中讨论了季节消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了防治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