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国大、中火车站广场的客流特点,提出站前广场公共客运站点布置的基本要求,着重讨论公共客运站点的集中与分散布置以及和站屋的相对位置问题。结合对上海北站情况的分析,阐述了站屋规模、布局、公共客运线路数量等因素对布置公共客运站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活性染料活性艳兰K-3R在Fe0-H2O/O2,Fe0-H2O/N2,Fe0-H2O3种实验体系中被Fe0还原降解的效果.结果表明:氧气对Fe0活性艳兰K-3R的还原降解有促进作用;Fe0与活性艳兰K-3R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在Fe0-H2O/O2体系中,体系的pH值为碱性,反应时间为10~15 min;增大转速、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以及Fe粉加入量,染料的还原降解效率提高,且Fe粉重复使用3~4次不影响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源污染是造成中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污染源。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基于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控制战略是面源控制的有效途径。在多年面源污染控制实践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提出了一整套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理念,具体包含三项指导性原则:①基于流域水环境容量的污染源优先控制级序;②流域内水污染的全过程控制;③注重营养物质高质循环和流域生态景观建设。围绕上述流域水污染控制理念,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固废、农田废水等主要面源,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在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摸索、思考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富营养化大型湖泊蓝藻水华的全面控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提出的"十字"方略旨在指导如何在富营养化大型湖泊中率先实现局部生态敏感区内的蓝藻水华控制.具体包括"控源、集中、借力、防逃、消浪"等5个方面,共计十个字.详细论述了该方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参数.既可用于指导全国范围内各种大型湖泊生态敏感区的蓝藻水华控制实践,也可用于中小型湖泊全湖的蓝藻水华控制.  相似文献   
5.
γ辐照降解HCB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2%的H2O2以及10-2mol/L的NaNO3溶液体系中,γ辐照技术降解六氯苯的降解效果的差异,分析研究了其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前后溶液体系的Cl-浓度;另外对γ辐照降解HCB的降解产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的异丙醇和10-2mol/L的NaNO3溶液体系对γ辐照降解HCB具有抑制作用,而在低剂量下1.2%的H2O2对γ辐照降解HCB具有促进作用,空白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异丙醇溶液体系拟合效果最差;γ辐照降解HCB的降解产物主要为氯苯类化合物,且反应体系中Cl-浓度是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γ辐照技术能够有效地对六氯苯进行脱氯.  相似文献   
6.
水中天然有机污染物作为致癌消毒副产物的已知前体物,会增强配水系统的生物活性,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提高澄清工艺处理水库原水的净化效能,降低中小型水厂出厂水中NOM的含量。试验首先考察了澄清工艺中上升流速对絮体层形成的影响,确定了工艺的最佳上升流速,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澄清工艺去除有机物的强化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在3.60 m/h的上升流速下,悬浮泥渣澄清工艺可将原水浊度去除至0.37 NTU,此工况对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57.92%和50.53%。在投加粉末活性炭后,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明显提高,其中在投加量为15.0 mg/L时对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69%和63.38%。分子量分级实验结果表明,水库水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含量最多,其中小于3 kDa的有机物占比59%,经沉淀工艺和澄清工艺处理后,此部分有机物含量分别降低了30.71%和38.80%,在投加活性炭后沉淀工艺和澄清工艺去除率分别提升了26.38%和19.07%。三维荧光光谱表明...  相似文献   
7.
产苯丙氨酸解氨酶重组大肠杆菌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苯丙氨酸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酶法转化是目前生产L-苯丙氨酸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产量,对可高效表达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JM105进行培养,对发酵过程中pH值对工程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摇瓶培养条件下,控制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可显著提高菌体产量,当控制pH值为7.0左右时,菌体量比对照高87%。在初始pH值为7.5的情况下,培养10h后将培养液pH值分别调整为5.5、6.0、6.5、7.0、7.5和8.0,则以pH值为7.5时的菌体量最高。10L发酵罐中控制发酵液pH值为7.5,菌体密度可达A600=20mol/L(DCW=11g/L),比不控制pH值高出33%。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该工程菌的高密度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郑正 《当代地方科技》2011,(15):105-105,11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从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以丝绸业和棉纺业为主体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促进了商品经济活跃,形成了立体的市场体系。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了社会的大变革,文化的大发展。但终因萌芽只发生在局部地区,在封建主义的强力压制下,没有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江南地区还是站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9.
地下工程中的氡异常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热释光(TL)累积α环境氡监测器先后两批在N市有代表性的地下人防工程布点2个~4个月,测量室内氡浓度,其结果与瞬时测氡仪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氡异常区域.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地下工程中氡污染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说明地下工程中的氡异常主要不是来自建材,也不是来自于地基底层地质构造中的岩石放射性含量,而是来自地下新构造断裂带.还探讨了成因机制,提出了综合的治理对策:即大区域的环境评价,了解环境氡的总体危害,划出潜在氡的高本底区域;小区域的氡污染的治理,圈定潜在氡危害地段,避开隐伏的或揭露的新构造断裂带,规划出“安全岛”地带.还对200Bq.m-3~600Bq.m-3的已建房屋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治理措施和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一种用于常规辐射加工的商用玻璃剂量计,并研究了不同的剂量、剂量率、温度、湿度以及厚度和光照对~(60)Coγ辐射吸收剂量响应的影响。该剂量计量程为0.2-40KGy,其中3-40KGy范围内精度为±3%,在0.06-2.4KGy·h~(-1)范围内,其响应与剂量率无关。在50℃以下没有发现响应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在湿度上从比较干燥开始直至浸水中辐照未见湿度依赖性。在1000W碘钨灯直射下也未见响应有明显的差异。该剂量计价廉、易得、操作方便,可作为辐射加工领域的剂量质量控制的常规剂量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