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刘建妮  舒德干  韩健  张志飞 《科学通报》2007,52(15):1796-1801
2004年报道的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具有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镶嵌特征的珍稀动物神奇啰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和Shu)被认为是“斯芬克斯”谜一般的节肢动物化石, 它的发现为探讨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实证. 然而, 由于神奇啰哩山虫与另一种叶足动物啰哩山虫(Luolishania Hou和Chen 1989)的外形略有相似, 一些学者认为神奇啰哩山虫是啰哩山虫的同物异名. 鉴于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的重要区别, 笔者对这两种叶足动物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认为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叶足动物, 海口地区的“啰哩山虫”实际上是神奇啰哩山虫, 而啰哩山虫极有可能是澄江帽天山地区的特有属种.  相似文献   
2.
刘建妮  舒德干  韩健  张志飞 《科学通报》2004,49(10):977-984
长久以来, 地球上最大的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重大论题之一. 传统上认为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密切相关, 但新的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这两大类群分属于原口动物超级谱系中的不同分支. 尽管古生物学家多认为节肢动物应该植根于早期一类称作叶足动物的具有成对不分节附肢的蠕虫, 但却始终未能发现可靠的中间桥梁去联系它们. 本文报道一种发现于著名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兼有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镶嵌特征的珍稀动物. 一方面, 它具有节肢动物的关键创新特征, 例如成对的眼睛和触角所显示的初步头化, 以及初级异律分节躯干所显示出的躯干分部性; 另一方面, 它却保留了叶足动物的典型特征: 如蠕虫状的体形、背刺以及叶足状附肢. 这一珍稀过渡类型的发现将为节肢动物的起源探索投进新的曙光; 这一发现也暗示着, 最原始的节肢动物很可能具有成对的单支型附肢, 而双支型附肢只是后来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保存的软躯体构造的叶足动物化石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叶足动物这一灭绝类群与现生有爪类的亲缘关系.方法 将叶足动物化石与现生有爪类进行形态对比分析,详细讨论它们之间可能的近裔特征,从生物演化角度系统探究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叶足动物与现生有爪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结论 现生有爪类极有可能是叶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侧支.  相似文献   
4.
刘建妮 《自然杂志》2014,36(1):10-13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5.
韩健  舒德干  张志飞  刘建妮 《科学通报》2004,49(16):1644-1652
对澄江化石库中鳃曳虫科的最古老的直接祖先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以及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二者很可能为同物异名, 其躯干之后存在一对而不是一个尾附肢, 肛前区发现可能的生殖管. 另外报道了一个极为稀有的化石鳃曳动物新属种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gen. nov., sp. nov. (双尾拟管尾虫), 其特征为: 25列吻突, 明显的颈区, 无环纹的躯干以及一对尾附肢, 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现生鳃曳动物的兜甲幼虫以及幼虫型鳃曳动物Palaeopriapulitidae科比较接近, 推测为Tubiluchidae科的直接祖先之一, 双肢型的尾附肢可能为Priapulidae科和Tubiluchidae科的共祖衍征. Paratubiluchus gen. nov. 很可能起源于具25列吻突的幼虫型鳃曳动物, 而且恰好处于兜甲幼虫型鳃曳动物与成虫型鳃曳动物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翻吻动物的运动和生态习性。方法依据大量蠕虫标本的观察,认为的确有一部分翻吻动物化石为异地埋葬,并列举了一些原地埋葬的证据。结果部分翻吻动物如Tylotites petiolaris,Paraselkirkia 可能为营底上生活而并非全部为底内钻孔生活;报道了部分翻吻动物的密集埋葬现象;发现一些Cricocosmia 虫体表面具有一种未知生物属性的附生物,可能代表了一种外寄生关系;翻吻动物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可能受水深控制。结论早寒武世翻吻动物的运动,以及生态习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  相似文献   
7.
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梳理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和沉积环境。方法对10个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了岩家河生物群之外的9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代表了一系列生活在泥砂质基底的、从时空分布上逐渐过渡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生物群落。结论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在中晚寒武世应该会有更大规模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1989年报道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的云南火把虫(Facivermis yunnanicus Hou et Chen)躯体的前部具有5对触手, 而尾部被解释成简单的尖缩状; 并认为可能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相关. 此后, 它又被解释为与五口动物或触手冠动物等类群具有亲缘关系. 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发现了完整云南火把虫标本: 完整的云南火把虫不仅显示了躯干前端的5对叶足状附肢, 而且还保存了具2~3圈钩刺的倒梨形尾部. 基于这些重要形态学信息, 本文作者对云南火把虫的分类位置予以重新界定: 其5对叶足状附肢与神奇啰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 et Shu)的前躯干附肢十分相近, 似为同源构造, 因而很可能与叶足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此外, 云南火把虫的5对叶足状附肢对于探索叶足类动物和节肢动物附肢的起源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
使用古生物化石图像检索古生物三维模型是一种建立和管理古生物三维数据库的有效方式,而直接以化石图像或复原图像检索古生物三维模型精确度较低。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视图和显著性图分割模型相结合的古生物三维模型检索方法。首先,在三维模型投影的基础上,对投影图像和检索图像使用显著性分割网络进行主体分割得到主体特征,然后,利用主体特征进行匹配得到相似投影图像对应的三维模型。在自建的古生物数据集上进行验证,该文所提方法最近邻准确度为0.845,F值为0.782,折损累计增益为0.856,各类别平均准确率为0.754。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适应古生物数据集,并且准确率相对较好,能够辅助古生物三维模型的检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