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揭示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新造林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不同年龄竹株的秆形特征及不同龄级竹地下茎的鞭根生长情况,为长叶苦竹及其他混生型竹的栽培养护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了南京林业大学溧水白马实验基地长叶苦竹新造林5年时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标记整片竹林每株竹子的位置和年龄信息,随机选取3株1~5年生健康无病虫害竹株,测定其地径、株高、枝下高、每节节长和对应的节径等指标。追踪1~5年生竹鞭系,统计鞭段数、鞭节数、岔鞭数、芽数,测量鞭长、鞭径、鞭节长等指标。【结果】随着长叶苦竹新造林的更新,前4年新龄竹株数呈递增趋势。地径、株高和枝下高随竹龄的增长均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年龄竹株的地径和株高、枝下高和株高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竹秆每节节径由基部到梢部呈递减趋势,且每节节长和对应的节径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新龄竹每节节径、每节节长、平均节径和平均节长均大于老龄竹。鞭径、总鞭长、鞭段数和芽数随竹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鞭长、鞭节长、岔鞭数和笋芽数随竹龄的增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造林第4年时达到最高。【结论】长叶苦竹新造林的年龄结构呈上...  相似文献   
2.
以芦丁为标准样品,以苦竹叶为试验对象,对竹叶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进行研究,以浸提剂、固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作L9(34)正交实验,对竹叶中黄酮的乙醇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以15倍原料重的70%乙醇溶液70℃浸提3 h.  相似文献   
3.
高频度模拟酸雨胁迫条件下菲白竹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竹类植物对高频度酸雨胁迫的光合响应特性及其机制,以园林观赏竹种菲白竹(Pleioblastus fortunei)为材料,通过模拟不同强度酸雨(pH=2.0、3.0、4.0)高频度处理,研究其对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胁迫处理组均导致菲白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酸度越强,降幅越大。酸雨胁迫导致光合速率日变化从对照的“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呈现明显的“午休”现象。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总体上则呈上升趋势,表明酸雨胁迫抑制光合速率主要由非气孔限制所致。不同强度的酸雨胁迫均使菲白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Q)显著增加。经过1个多月的恢复期,pH 4.0处理组各荧光参数恢复趋势明显; 而pH 2.0处理组则无法恢复,表明菲白竹对pH 4.0的酸雨胁迫处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中,qNPQ的增强可能是菲白竹防御酸胁迫下光破坏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发表了作者在湖南发现的三个新竹种。它们被命名为长穗苦竹Pleioblastus longispiculus;岳麓茶杆竹Pseudosasa和多叶井岗寒竹Gelidocalamus multifolius,对它们都用拉丁文和中文描述了。这些新种的发现对中国植物志是一个贡献,并且很有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苦竹+牛鞭草退耕种植5年后,苦竹与牛鞭草呈斑块分布状态.调查分析表明:牛鞭草中的苦竹斑块受人为影响较大,表现出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和边界密度均大于苦竹林中的牛鞭草斑块,斑块分维数则小于苦竹林中的牛鞭草斑块;而苦竹林中牛鞭草的生长受苦竹林所围成的斑块分维数、边界密度的增大和面积的减小影响逐渐消失;苦竹林中有牛鞭草分布的最小斑块面积在2.4~6.2m2之间,具体需视斑块分维数和边界密度大小而定.本调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现实的竹斑块、草斑块的经营管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数量统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对缙云山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苦竹竹笋-幼竹无性系种群的生存曲线介于B型与C型之间,是一条较为平缓的凹形曲线,其死亡率为40%,②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年龄结构比较稳定,但已表现出轻度的衰退迹象。③生存曲线呈波状曲折的C型,各龄级竹子构件的死亡率不同,幼龄和老龄竹死亡率较中龄竹子大.  相似文献   
7.
三种竹子繁殖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植物研究所试验场进行摆竹(Indosasa shibataeoides)、广竹(Pleioblastus longiligula)、箭杆竹(Monocladus saxatilis var.solidus)繁殖试验,摆竹,广竹用带鞭埋杆和鞭埋芽繁殖方法,摆竹于10月下旬,11月下旬、1月中旬、3月上旬和5月上旬进行试验,广竹于10月上旬,12月下旬和2月上旬进行试验,箭杆竹用带根分株和不带根分株繁殖方法,于1月中旬,2月下旬和3月下旬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摆竹在10月底到第2年3月都可以繁殖,以1-3月效果最好,成活率达70%,2种方法都进行繁殖。广竹在10月-2月都可以繁殖,12月下旬效果最好,成活率60%以上,10月上旬效果最关,成活率仅有23.3%,2种方法均可以繁殖广竹,但埋杆繁殖效果好些,箭杆竹在1月中旬到3月底都可以进行繁殖,以3月最佳,平均成活率达65%,2月份效果最差,平均成活率47%,带根分株繁殖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平坝县斑苦竹为试材料,对不同龄级斑苦竹生物量分配规律、构件生物量与调查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龄级斑苦竹各构件含水率不同,构件的含水率随竹龄的增大而下降。地上生物量与龄级相关,Ⅰ龄级的地上生物量较小,其他龄级的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构件生物量在各龄级间存在显著差异,秆构件生物量随龄级增大而增大,自Ⅱ龄级后趋于稳定。枝和叶构件生物量随龄级增大而增大。不同构件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不同,其中,秆构件所占比例最大,枝和叶构件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斑苦竹各构件生物量与胸径估测模型用幂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小型地被类观赏竹种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翠竹1.5年生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和构件生物量模型拟合的研究,为小型竹苗快速繁育和竹资源集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翠竹播种后约1.5 a内的生长过程中,对其母株株高、地径,分蘖苗出苗时间及其株高、地径及竹鞭出现和发育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采用Logistic 模型和多项式函数对翠竹1.5年生实生苗多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叶片干质量、茎秆干质量、分蘖苗株高、竹鞭长度等)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剖析其重要构件生物量随时间的关系,株高、地径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量积累比例之间的关系等。【结果】翠竹在播种后约1周出土,第11天第1片叶全展开,约3个月出现第1代分蘖苗,约6个月一级竹鞭开始分化,1年后一级竹鞭系统上竹秆高生长旺盛,1.5 a后二级、三级竹鞭开始分化生长。随着分蘖苗的分化,其地径和株高也逐渐增加。翠竹实生苗多个构件生物量随时间的关系表现为增长趋势。翠竹实生苗的地径相同时,随苗高生长变大,其茎秆干质量增加。播种后3个月内,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地上、地下干质量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播种后3~7个月,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小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播种10~12个月,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播种1年后,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仍呈下降趋势,但逐渐趋于稳定。【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翠竹从播种至高生长期间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重要构件的生长发育动态过程。翠竹实生苗高生长过程中重要构件生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服从Logistic模型。翠竹实生苗的地径相同时,其高度与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翠竹实生苗在大部分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斑苦竹竹笋的品质,对它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竹笋含有粗蛋白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矿质元素和17种氨基酸.是营养价值较高、味道较好的一种蔬菜,可加以适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