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b-PAA)封装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分子(BTO)和染料分子(ED)制备了纳米胶束BTO@Nm、ED@Nm和BTO-ED@Nm,胶束尺寸分布窄(63~201 nm),在水溶液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封装作用诱导ED产生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AIE),可使ED@Nm和BTO-ED@Nm在500~700 nm范围呈现出明显的荧光.与单体BTO类似,纳米胶束BTO@Nm和BTO-ED@Nm仍然保持从无色(λmax=308 nm)到深蓝色(λ_(max)=595 nm)可逆光致变色性能,且至少可逆转变5次以上抗疲劳性能.利用BTO及其变环体(c-BTO)与ED之间的能量转移作用,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实现对BTO-ED@Nm荧光(565 nm)定量可逆调控,且至少可调控5次以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LbL自组装技术构建了PAH/(NaP5W30/PAH)n多层膜,并采用IR、UV等方法对多层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多层膜光照变蓝后,通过UV-Vis和ESR光谱对多层膜的光致变色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P5W30在多层膜网络中仍保持Preyssler结构,与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发生强烈的静电相互...  相似文献   
4.
N-甲基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化合物N 甲基螺噁嗪 ,对它进行了IR和1 HNMR表征 ,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光致变色双螺萘并恶嗪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3个由-NHCO(CH2)nCONH-链连接的双螺萘并恶嗪光致变色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并对它们在聚苯乙烯薄膜中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双螺恶嗪化合物有色态的吸收光谱明显红移,其稳定性显著提高,8℃下螺恶嗪化合物有色态的暗退色反应遵循两种不同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无水乙醇中,有机械三乙胺与1-亚硝基-2-萘酚及N-甲基吲哚碘化物反应,一步制得N-甲基-3,3-二甲基螺[吲哚啉萘并恶嗪],经IR和^3HNMR表征,确认了结构,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双光子光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光子光化学进行了介绍和综述 ,提供参考文献 2 0篇  相似文献   
8.
9.
不同物相三氧化钨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沉淀法和低温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单斜相与正交相三氧化钨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与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电镜照片显示合成产物为纳米片.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测量了合成产物的带隙,研究了不同物相三氧化钨纳米粉体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光致变色性质.结果表明,单斜相三氧化钨纳米粉体光致变色响应度比正交相三氧化钨的高.  相似文献   
10.
以Keggin结构的磷钨酸为电子受体,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电子给体,合成了新型的磷钨酸/壳聚糖(CS-HPW)杂化材料.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材料的化学组成为(C6H11O4N)5.8H3PW12O40.29.2H2O;有机给体与无机杂多酸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合成的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