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探寻王国维"古雅"说、"境界"说的传统继承,透视其美学思想的内蕴,在于沟通王国维的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渊源,从而了解王国维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2.
俞著具有三大特点:它把阐释建立在笺注的基础之上,把不同时空中的阐释呈现在一起,同时又保持鲜明的主观介入。  相似文献   
53.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他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美"等方面。王国维以他开放的视野、务实的态度、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开辟了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美学思想观点与研究方法。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这既与他个人的天分密不可分,也是他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作家论其实是在晚清与“五四”两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确立的.王国维与梁启超就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先驱者。首先,从历史语境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其次,他们都融合了中西思想观念,确立专门角度,讲究科学方法,已经具备了现代批评的质素;最后,他们的作家论既是对中国古代作家论的继承与超越,也对“五四”时代的作家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5.
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学批评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他有意识地运用哲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史学方法综合考察和探究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阐述了文学与哲学的同源关系,提出了优美、宏壮和悲剧等文学批评概念,从心理学方面印证了文学艺术无功利的审美独立性。而《宋元戏曲史》一书则是王国维运用历史考证法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56.
本文比较了柏拉图和王国维的灵感说,认为他们的灵感说揭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的精神状态,对于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研究文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
对于王国维之自杀以及学术成就,学术界不同见解甚多,本文试图以一新的视角,即从同时代人对王国维的评价入手,多侧面展示当时新旧各派人物对王国维自杀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其学术成就不约而同的赞美,并在比较性评述中表现那一时代之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58.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59.
王国维是引介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的先驱,但是,现代文化思潮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生命实践问题,它要求生命的具体的担当重压的能力和耐性.思想学说的认同是一回事,能够以个体的生命承担起这种思想学说的全部重量则是另外一回事.正是面对这样一个无从回避的要求,王国维踟蹰不前了.王国维特别关心对于个人痛苦的"慰藉"既然真正、彻底的解脱不可能,那么不得已而求其次,能够使痛苦得以暂时的缓解、"慰藉"也好.这种方式从一开始就与勇于承担、自主承担痛苦的方式判然有别.也正是这种与旧式文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对待人生苦痛的方式,使得王国维从一种思想的高度和力度上,从个体生命存在的紧张性之中,往后退却.  相似文献   
60.
论王国维的西方文学家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初期 ,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上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批西方的重要文学家 ,包括莎士比亚、培根、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传记材料因其很少有人提及 ,并蕴含着王氏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 ,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开拓性的学术价值。本文着重把这批传记材料 ,以各个作家为单位 ,分别放在早期中外文学关系史上 ,以确立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