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5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敬禄  王苏民 《科学通报》1996,41(17):1601-1604
最近,格陵兰冰芯研究揭示的气候不稳定性被作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进展。GRIP氧同位素研究首先提出,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地层5e亚段的暖期气候(Eemian)存在着两次明显的冷事件,这一发现后来被欧洲湖泊记录所证实。但是GISP2未发现Eemian暖期气候有明显波动,Kelgwin等对大西洋沉积记录的研究也得出与此相似的结论。因此,一些研究者对Eemian暖期内部存在气候突变的观点表示怀疑。最近作者对青藏高原东部RM孔湖泊记录研究结果,发现末次间冰期5e亚段存在两次冷事件,支持了GRIP研究者的观点,同时证实了此种气候不稳定性也存在于中国的青藏高原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32.
流体分布特征及其在储层中的运移取决于岩石的储集性和层序内部结构。块状储层一般是礁或浮游生物建造,部分属地台底栖生物建造,其中流体可进行垂向和横向运移;层状储层是典型的底栖生物建造,具不同渗透性的岩层成互层状,以横向运移为主;岩性圈闭储层产于未补偿拗陷的沥青质-硅质、粘土-碳酸盐建造。层状储层遍及整个显生宙,但其相型、孔隙空间的组成及特征均有所改变。礁块储层的意义在地质历史中随其厚度及非均质性的增加均有所增长。在中生代末的浮游生物建造中常有块状储层。岩性圈闭储层自泥盆纪以来零星出现于较年轻的沉积中。  相似文献   
33.
黄土-古土壤序列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顾兆炎 《科学通报》1991,36(10):767-767
土壤和古土壤碳酸盐同位素组成是灵敏的古气候变化标志。根据现代土壤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关系,以及碳同位素组成与土壤植被群落中以C_4光合作用途径的植物百分率的关系,从土壤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中,分别可以获得土壤形成时年平均温度的信息和植被群落中C_4植物百分率。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碳酸盐是主要物质成分之一,研究其同位素组成为进行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将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宝鸡晚更新世以来  相似文献   
34.
菱铁矿对假象赤铁矿与石英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铁对铁矿石的浮选影响极大,严重恶化浮选指标.在三种浮选体系下,研究菱铁矿含量对假象赤铁矿与石英混合矿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十二胺和油酸钠反浮选体系下,菱铁矿加入到两种混合矿中时,浮选指标下降.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下,假象赤铁矿和石英混合矿中加入少量菱铁矿时,精矿品位有所增加.因此,若要实现含碳酸盐铁矿石的有效分选,必须首先消除细粒级菱铁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熊中玉  丁林  谢静 《科学通报》2019,64(16):1722-1737
古高度重建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制约条件,而古地温的恢复在古高度重建中至关重要.基于均质(或同相)同位素交换平衡的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Δ_(47)温度计)相比于传统的古温度计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1)其测量的参数Δ_(47)仅仅与碳酸盐的形成温度相关而不受环境水中δ18O值影响;(2)Δ_(47)的精度能够达到0.010‰,换算到相应的碳酸盐形成温度可优于±2°C.随着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的实验方法的发展,实现了利用该温度计精确重建古高度.本文通过总结全球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应用于古高度重建中的实例,进一步解析该温度计在区域抬升历史的恢复以及构建动力学模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烃类微渗漏蚀变信息是地下深部油气藏储层在地表和近地表的直观证据,通过遥感图像进行烃蚀变解译是遥感油气勘探中的一项高效、快速和安全的新技术。该研究采用ASTER近红外数据,以烃渗漏蚀变产生的碳酸盐矿物为目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密度分割和假彩色合成等信息增强和提取方法,获得了1589-PC3、1689-PC3、1348-PC3和5689-PC2等四个对碳酸盐具有较好增强效果的主成分因子,以X+2σ为阈值,从4幅主成分因子图像上提取了碳酸盐区域,并根据叠合结果划分为一级富集区和二级富集区。结果显示碳酸盐富集与展布结果与该区的地层分布紧密相关,与已有研究的解译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7.
 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的湖泊带来极大的影响,湖泊面积的扩大使湖水淡化严重,针对淡化碳酸盐型盐湖的研究意义重大。现场自然蒸发实验以班戈湖淡化碳酸盐型盐湖为研究对象,以Na+、K+/Cl-、SO42-、CO32--H2O五元体系298 K介稳相图为指导,探讨了湖水的pH值变化以及碱金属元素含量对矿物析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淡化湖水在自然蒸发过程中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出现矿物沉淀。湖水的pH值在经历一个缓慢的降低过程后,在蒸发后期又迅速升高,这主要与湖水中的CO32-、HCO3-和OH-含量有关,且与之正相关。在影响淡化湖水酸碱性质的主要碱金属元素中,Na的作用大于K,最后是Li。与之对应的矿物也由中性向碱性转变,表现出的矿物析出顺序为芒硝、石盐、钾芒硝、碳酸钠矾和天然碱。利用不同矿物的析出特性可以分阶段进行回收提取,对盐湖资源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8.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最近250 ka大荔地区两个剖面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初步探讨了影响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的因素及其古环境意义.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与磁化率的变化基本同步,δ13CSC曲线的负峰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古土壤发育期. 研究认为, 植物成因CO2的介入会导致δ13CSC值降低, 降低的幅度主要与古植被发育程度和古湿度有关, 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可能仅影响其次一级的变化. 低δ13CSC值大体上指示了植被相对丰富、气候湿润的环境状况. 倒数第2次间冰期以来, 大荔地区植被发育最差、最干旱的时期是L2的黄土堆积期; 而植被最为丰富、气候最湿润的则是末次间冰期. 发生在MIS(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即 40~30 kaBP的青藏高原"高温大降水事件"的水文效应已波及气候相对湿润的关中地区, 对当地植被和湿度均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9.
刘露  郑忠云  许新  郑宇 《中国西部科技》2012,11(7):43-44,50
通常的相控建模是指用沉积相作为控制因素模拟预测储层属性参数场分布,在对碎屑岩储层地质建模中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但是对于碳酸岩储层来时,虽然沉积相对储层发育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储发育受成岩作用因素的影响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鉴于沙坪场石炭系气藏的特征,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了沉积相控模拟成岩相,再用成岩相作为相控条件模拟储层属性参数的方法,建立了符合地质认识和储层发育模式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40.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Loss-on-Ignition (LOI), carbonate conten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Gahai Lake area since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Period.The results cover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Period and the Holocene.The climate was very unstable and rather arid during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Period.The Holoce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early Holocene (11360-8240 cal aB.P.), which was dry but unstable and featured rising tem-peratttres, the mid-Holocene (8240-3200 cal aB.P.), which was warm and wet and the late Holocene (since 3200 cal aBP), which was cold and dry.Results also show a warm-wet event around 1500 cal 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