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综合类   7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中温水热技术,成功合成了一种新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双支撑的Keggin型钼磷杂多金属氧酸盐[Zn(2,2'-bipy)2]2[PMo11ⅥMoⅤO40],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1个杂多阴离子[PMo11ⅣMoⅤO40]4-和2个[Zn(2,2'一bipy)2]2 片段组成的双支撑构型;不同的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链间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构成二维层;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 21/n空间群;晶胞参数α=1.358 7(3)nm,b=1.207 3(2)nm,c=1.893 2(4)nm,α= 90.00°,β=93.15(3)°,γ=90.00β°,V=3.100(9)mn3,Z=2,R1=0.065 8,wR2=0.202 3.  相似文献   
22.
23.
24.
本文合成了过渡金属取代的钨硅杂多配合物a-SiW11M(M=Fe3 、Ni2 、Cu2 ),并通过红外、紫外、ICP一DTA、EPR、183WNMR、XPS等手段进行表征。电导率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是一类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高质子导体。  相似文献   
25.
近代应用高分子量的脂肪胺类,从酸中特别是从硫酸溶液中萃取铀,在核燃料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用各种胺类从硫酸溶液中萃取铀,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对于萃取机理的研究却很少,同时在结果间存在着矛盾。在这个研究领域中,阿伦(K.A.AIIen)研究了三辛胺和二癸胺与硫酸间的平衡。在实验的基础上,阿伦认为,在低酸时萃取硫酸所遵循的反应是:H_2SO_4 2R_2N=(R_3NH)_2SO_4(R_3N:三辛胺),当硫酸的浓度增高时同时有酸式硫酸盐生成,H_2SO_4 (R_3NH)_2SO_4=2(R_3NH)HSO_4并进而确定胺盐是聚合的。麦克多维尔(W.J.Mcdowell)等,在他的工作中研究了用二正癸胺硫酸盐的苯溶液萃  相似文献   
26.
本文通过对电导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机胺类萃取铀的三步机理。发现在萃取过程中有(R_3NH)_4uo_2(SO_)_3络合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27.
合成了新型中性的球型化合物Mo8V2O28·7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8.
采用离子交换——分段收集交换液——酸化法,合成了未见于文献的固体8—钨铈杂多酸。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位滴定、X 光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初步讨论了8—钨铈杂多酸的结构。  相似文献   
29.
P—V—W 杂多酸及其盐,是七十年代以来在杂多化合物中,研究得最为活跃的一类化合物之一。它的特点是热分解温度高、再生速度快,是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催化剂。在 P:(V+W)为1:12系列中,盐已全部合成成功,合成方法是偏钨酸盐,偏钒酸盐和钠的磷酸盐三者混合一起用高氯酸酸化。这种合成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不易制得纯的化合物,且配比偏钒酸钠要极大过量。我们采用改进的方法:按计量比混合 NaVO_3和 Na_2HPO_4,酸化,利用生成的  相似文献   
30.
以Keggin型杂多酸为质子源, 对亚乙炔基桥连二茂铁-蒽醌有机电子给体(D)-受体(A)π共轭体系(1-FcAq), 探讨了质子驱动分子内电子转移及结构转变机理. 杂多酸对质子化的亚乙炔基桥连二茂铁-蒽醌共轭配合物有稳定化作用, 在空气中得到了稳定的质子附加体.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IR), 1H核磁共振(1H NMR)及循环伏安方法(CV)确定了质子附加体的组成及结构. 在质子诱导下, 电子由二茂铁部位(Fc)向蒽醌部位(Aq)转移, 共轭体系重新排列, 形成富烯-累积多烯构造变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