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7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1.
Pb geochronology and sediment core profiles of organic carbon, total sulfur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d 13C) value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Shamei Lagoon, located in the Wan-quan River Estuary, eastern Hainan Island, China. Totalsulfur and d 13C values decreased upwards in the top 30 cm of a sediment core that spanned the last 200 years of deposi-tion. Total sulfur concentration and d 13C value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upward from 1.92% to 0.36%, and -20.63?to -23.64? The C/S ratio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earlier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range of 0.47—0.80,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sulfur. Since around 1900 AD, the C/S ratio increased rapidly to a maximum of 3.94, but no simpl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sulfur during this more re-cent perio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fore 1800 AD, the lagoon had a fully marine character, and the location of to-day抯 Wanquan River Estuary was an open embayment.From 1800 to 1900, the salinity of Shamei Lagoon decreased noticeably. The amount of seawater which could enter thelagoon de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Yudai spit grew. Today,seawater scarcely affects the lagoon; it is essentially a fresh-water basin.  相似文献   
12.
在体外使用CD40L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之活化,通过测定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B淋巴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优势,为B淋巴细胞特异性活化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进而发挥其肿瘤细胞杀伤效应奠定基础.取7名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加入CD40L和IL-4,共培养21 d.观察B淋巴细胞生长状况,并在第7 d、第14 d和第21 d,用流式细胞仪(FCAS)测定其表面分子CD80、CD86和CD19,在第21 d,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的IL-12水平.结果显示,在CD40L的作用下,B淋巴细胞呈克隆样增殖,并高表达表面分子CD80/CD86和CD19,和对照组相比,B淋巴细胞分泌IL-12水平升高(P<0.05).上述实验结果说明通过CD40L的刺激,B淋巴细胞得到了活化,提示通过该途径活化的B淋巴细胞具备了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而发挥其抗肿瘤免疫治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讲述一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找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有关意识的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发现无意识是其自我迷失及最终崩溃的内在心理动机,从而揭示女主人公心理建构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2月,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开始在武汉暴发流行。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冠状病毒病2019),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建议把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既没有与疾病名称一致,也没有完全真实地显示该病毒本身的特征,因而立即引发关注和争议。基于COVID-19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基本信息,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人类冠状病毒2019”(human coronavirus 2019,简称HCoV-19)。文章回顾并评价了CSG的命名方法,指出他们使用基于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病毒命名的方法并不合适,建议采用传统的联系疾病的病毒命名方法对具有明显疾病特点的病毒如2019-nCoV进行命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面部表情识别的精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增强策略面部表情识别,区别于普通的在线随机数据增强,将实验用到的训练数据集采用附加不同的权重分配策略进行增强数据,并随机生成每次训练时的权重,保证其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并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得出哪种权重的分布策略适用于面部表情识别数据集的增强,同时解决了面部表情识别因数据集缺乏多样性识别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升了人脸表情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此外还利用VGG19特征提取网络,通过从数据中学习鲁棒性和区分性特征,来实现高精度的面部表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式增强后的数据进行训练的模型在Fer2013和扩展Cohn-Kanade (CK+)数据库上对7种表情的识别率相比其原始数据集均有提升。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疫情冲击下保持成长韧性,并从危机中寻求弯道超越,成为后疫情时代科技型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选取南京1907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常态化疫情防控对科技型企业的影响程度、现实困境及政策诉求等多视角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层次分析。调研结果表明:(1)52.44%的科技型企业明显受到影响,营收业绩下滑是主要挑战,新产品开发成为创新活动最大壁垒;(2)经营上,科技型企业销售经营招人难、用人贵成为首要制约因素,财务风险普遍较高。研发上,存在科技人才贵、引进人才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自救措施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以及创新产品推广的市场开拓成本高昂等困境;(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科技型企业的政策诉求在于政府扶持政策作用的充分释放还存在缓冲期,91.14%的企业希望加大研发费用补贴。提出建议,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过程中还应创新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引才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攻关;相应地,构建高新技术领域动态监测和科技风险预警体系,强化科技安全;同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数字政府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COVID-19传播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必然性、无症状感染者的普遍性和隔离策略的有效性,该文提出了一类具有迁移效应、无症状感染者、自我防护意识和隔离策略的COVID-19传播动力学模型,利用下一代矩阵方法给出了各类子系统和全系统基本再生数的精确表达式.进一步地,通过采用线性近似理论,构造Lyapunov函数、比较原理等方法,得到了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以及疾病的持久性.最后,数值模拟解释了主要的理论结果以及人口的迁移和隔离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血乳酸生物传感器在新冠肺炎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已造成严重危害,对新冠肺炎进行快速诊断和实施精准治疗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对近年来血乳酸指标在肺炎临床中的应用及血乳酸生物传感器方法学进行了回顾,提出血乳酸水平或血乳酸清除率是新冠肺炎病情分层、治疗效果评估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POCT(即时检验)血乳酸生物传感器快捷、经济、可靠,可实现临床患者或个人(家庭)血乳酸快速和连续的检测,有利于新冠肺炎病情严重度分层和治疗效果评估,也可使患者及时识别自身状况,解除心理顾虑,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9.
20.
以多源大数据为基础构建模型,分析全国34个典型城市因疫情导致的人口迁徙变化和人力缺口,并通过迁徙基数推算其他各城市的复工强度。仿真结果证明SEIR仓室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此次疫情发展趋势,利用其估计各城市内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基本再生数,结合人力缺口对复工强度进行回顾性的矩阵分析,以总结我国此次抗疫经验。相关性分析阶段对K-means无监督聚类后的城市集群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复工强度的大小与其人力缺口、基本再生数以及人均GDP水平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