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2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与建设定位予以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建设基础性实训室、建设生产性实训室等方面阐述了产教融合下的机器人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分析了建设产教融合的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鉴于目前各工科类高校都在积极筹建数控实训基地,而其中的方案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单纯考虑资金或数量,我们应当全盘考虑,长远规划,避免追求短期效益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使数控实训基地真正发挥效用,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院内条件、创建笼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训教师等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将来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创新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历史发展的越来越受重视的高等教育新形式.实训基地是与这种教育配套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要场所.主要介绍实训基地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及学生在实训基地中的实训要求、内容要求及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能力超市”是模仿商业超市的功能而建设的一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开放性、仿真性、高效性等特点,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要重新认识,就要准确区分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创造、人的劳动与物的运转、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等命题。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生态足迹分析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用于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该方法因其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自提出以来,已经在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本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步骤,并对生态足迹的研究成果、评价与改进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张敬  雷代明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6):105-106,122
通过对数控实训基地作用的阐述,指出目前国内类似的数控实训基地还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提出了应着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湘虹 《科技资讯》2006,(31):83-84
高职工科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强调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必须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问题涉及到对于文学的历史角度的理解。这里历史不能仅看作时间的变化过程,历史实际上是在时间的变化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变化的过程。这里,变化过程作为一个实际发生的事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保有基本的共识;可是,它作为一种带有评价、阐释意味的对象,则站在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上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文学史来说,因为所接触的对象是文学,而文学是涉及到情感、心灵层面的,研究文学的人需要在研究中保有理智的同时。也还需要有最初的也是最终意义上的情感的把握,这样,对于同样的文学史的事实,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描述和评价。在这样的文学史的现状面前,就需要有理论来面对、梳理和陈述。 以下的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学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张荣翼的《意义蜕蚀和经典化》,论说文学文本在文学史中的变化规律,其中意义蜕蚀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作品发表之后就开始经历一个逐渐被人淡忘的过程,可是有少数作品可以摆脱这样的宿命,成为不同时代共同尊崇的对象,那么这样一种看似悖反的现象其实在背后都有着一种背离当时创作的状况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背后的共同点就算得到了一个解释。李松的《文学史研究的互文性视角》,强调从互文性的、对话的视角看待文学史,尝试说明以一种跨文化的文本研究来解释文学史,论文中论说的文本的交互性和生产性这样两个角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尹小玲《文学史叙述与权力控制》,从话语秩序的建构有着权力的参与这一角度来理解文学史的叙述功能,其中对于文学史选取材料的问题和文学史的经典化问题的论说,对于当今的文学史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意见。夏宏更倾向于从比较具体的文学史问题来切入文学史的理论,他的文章标题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从苏轼看文学史对思想史规约的漫溢》,在他看来,文学史的各种教材专著中,往往首先给作者一种思想定位,然后以此定位来解释其作品,而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是误解和曲解了作品本身的鲜活的含义,结合到文学理论中所谓“形象大于思想”这样的说法,应该说夏宏之说不无道理,而阅读他对于苏轼的创作的分析,还是可以给予人一些启发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