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5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76篇
系统科学   288篇
丛书文集   200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39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给研究非线笥系统传递性质提供一个简便、有效的工具,研究了新近出现的微分代数的基本理论,在VC++环境中编制了一个DA/TLC软件包,实现了任意高阶微分代数的功能。通过一些例子对此软件进行了计算测试,其结果与解析解完全一致,这为任意高阶微分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达到机器匠极为简便的数值工具,可用于非线性系统任意阶传递性质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992.
讨论了一阶双曲型方程的间断特征边值问题,在两种不同区域上分别得到了该方程的一般解和可解性条件。  相似文献   
993.
身份权就是婚姻家庭法上的权利,包括亲权、配偶权和亲属权,不包括监护权、著作人身权和荣誉权。在身份权客体问题上的特定人人身说、利益说和身份说三者均存在瑕疵,不足以完全服人。笔者认为对于身份权的客体,应区分纯粹身份权和身份财产权并分别予以确定,笔者关于身份权客体的这种看法,可称作"身份权客体两元论"。  相似文献   
994.
通过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法与一般因子分析相比较 ,较好地解决了由于矩阵亏秩引起的困难。在实际应用中 ,尤其对于稀土元素吸收光谱重迭严重的问题给予了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995.
鉴于世界坐标系定义的空间往往远大于被描绘物体的几何尺寸、导致了数据冗余、分辨率低。提出用物体坐标系表示三维图形,使存储空间减小,分辨率提高,并可提高运算速度。  相似文献   
996.
基于DEM和地物分类信息的SAR图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图像模拟对于雷达系统设计、SAR图像几何及辐射校正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正侧视SAR成像的几何特点,顾及地面坡度、地物类型、成像距离等因素对雷达波后向散射强度的影响,采用强度积分策略,设计了基于DEM和地物分类信息的SAR图像模拟方案;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满意的SAR模拟图像,验证了该模拟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7.
根据名词动化后与宾语所构成的各种不同的语法关系 ,分析其各自的表义特点 ,概括出 12种特殊动化类型 ,并提出不同的理解和对译公式 ,以期将名词动化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98.
论信息的本质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的本质是变化,但变化并不简单等于信息,只有客体的变化,通过某种途径,作用到主体,才构成了信息。信息是在流通中存在。所以,信息的本质定义应该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变化。  相似文献   
999.
将复数域上的每个 n阶矩阵以自然的方式对应复空间 Cn2 中的一个点 ,进而讨论一些矩阵类的测度 .特别证明了 :在复数域上 ,几乎所有矩阵都与对角阵相似 .  相似文献   
1000.
冯友兰新理学美学对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并且不断接近审美实际的转变过程。冯友兰早期的“美之理”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他对美的这种本体言说是无力的,及至意识到这种本体言说的机械性和不恰切性转而关注人的审美活动的实际,重视审美对象的独特之处,强调“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时才真正突显出新理学美学本体论的价值所在。“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可看作是冯友兰立足于审美活动实际,最终得出的美学本体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