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21篇
综合类   25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脂肪酶在鲭鱼鱼片脱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报道由扩展青霉素(Penicillium expansum)PF868产生的脂肪酶制成的生物脱脂剂在中上层鱼鲭鱼鱼片的加工的脱脂工序中应用,并摸索其最佳的使用条件。结果表明:该酶在鲭鱼鱼片的脱脂过程中,最佳的使用条件为最适脱脂温度28 ̄33℃,最适脱脂pH9.0 ̄9.4,最适添加量20u/ml;同时比较了酶法脱脂与碱法脱脂在半成品与成品质量上的差异以及该酶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2.
固定化脂肪酶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壳聚糖为载体,用物理吸附固定化脂肪酶,对影响固定化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优条件,并比较了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pH、酶的热稳定性以及表观Km。固定化酶水解的最适pH(pH7.0)稍低于游离酶(pH8.0),最适温度为50℃(游离酶为40℃)。固定化酶在50℃的半衰期(0.96h)是游离酶(0.32h)的3倍,在4℃的冰箱中贮存3个月活力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43.
赵连江  李伟  孙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6):6731-6738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过高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因此对LDL的去除可以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近年来,LDL的体外去除法因其直接高效的特点广受重视,LDL体外去除法的核心——LDL吸附材料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制备了多种LDL吸附材料,其中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LDL体外去除法及LDL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通过分析GenBank中Burkholderia cepacia脂肪酶的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同源克隆的策略,成功地从B. cepacia XYU-6菌株中克隆到脂肪酶基因bcl,其大小为1095 bp,编码364个氨基酸( GenBank登陆号KR233260).将bcl基因与质粒pET-28b(+)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使脂肪酶BCL的大肠杆菌胞内过表达,其活力是野生菌的12.9倍.通过将bcl基因克隆到细胞表面展示载体pZXL中,构建脂肪酶BCL的细胞表面展示工程菌,使BCL在Lpp-OmpA引导下定位于大肠杆菌细胞表面,其活力是野生菌的3.9倍.研究结果为脂肪酶BCL后续的分子改造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5.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脂肪酶、乳化剂、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酶添加量及摇床转速等影响鸡脂脂肪酶水解的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反应温度、酶添加量、pH值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符合实验数据.反应获得较优酸值时反应参数条件为:温度46.6℃,加酶量0.5%,pH值6.4,反应时间4.33 h.  相似文献   
46.
粘质沙雷氏菌L-42发酵液经离心、丙酮沉淀、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过滤等步骤,获得了比活性为1166.61 U/mg 的碱性脂肪酶,提取得率为20%,纯化倍数45.57倍,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上均呈现单一蛋白质条带,显示该酶为单体,SDS-PAGE测得酶的相对分子量约为 50 kDa.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 ℃,最适pH值为9.0,在50 ℃以下、pH6.0~10.0范围内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Ca2+、Mg2+ K+、Mn2+、Ni+等对酶有激活作用,而Fe2+、Zn2+、Co2+等对酶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对肉色曲霉产碱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摇瓶实验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为(%):黄豆饼粉2,NH4NO3 0.5,玉米粉1,糊精1,柠檬酸钠0.1,K2HPO4 0.5,FeSO4 0.006,大豆油0.6,吐温-800.5mL,pH 9.0.最适产酶温度为28℃,产酶高峰出现在96小时,最佳装液量为35mL,碱性脂肪酶菌株的酶活可达9.3U/mL.脂肪酶的最适作用pH为9.0,最适作用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48.
丝状真菌米曲霉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RIB40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启动子、终止子、筛选标记基因等表达元件,依次连接到载体pUC119上,构建了米曲霉的重组表达载体pNMA. 将米赫根毛霉脂肪酶基因(RML)连接于pNMA的启动子下,得到表达载体pNMA-RML,通过ApaI酶切线性化转化米曲霉宿主菌A.oryzae niaD300,得到整合型的阳性转化子A.oryzae ONL1. 其培养7天的培养液上清在以三丁酸甘油酯为底物的平板上形成清晰的水解透明圈,碱滴定法酶活测定表明培养液酶活可达2.5 U/mL,培养液上清的SDS-PAGE图谱在32.5 kDa处有RML的特征条带. 以上结果表明RML已经在米曲霉中成功表达,同时证明所构建的米曲霉外源基因表达系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9.
张搏  王青艳 《广西科学》2009,16(2):185-187
采用导入脂肪酶基因的方法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26—2的产酶效率进行实验。实验以质粒ppic9k—lipA为模板,通过PCR的方式在26—2脂肪酶基因的两端引入BamHl和EcoR1的酶切位点,并将该基因与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穿梭质粒pDSK 519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DSK519-lipA,再将重组质粒转入荧光假单胞菌26—2,获得工程菌株P.fluorescence 26—2—1。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工程菌株的发酵液酶活力比原始菌株的发酵液酶活力提高2倍,实现了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的同源性表达。  相似文献   
50.
疏水层析法分离纯化脂肪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疏水层析法对商业解脂假丝酵母的中性脂肪酶粗制剂进行了分离、纯化,实验以Phenyl Sepharose为固定相,异丙醇-哌嗪为流动相,经一次柱层析,从该粗酶中分离出的单一脂肪酶的比活可提高10倍以上。SDS-PAGE法测定其分子量约为20.8kD;管状等电聚焦法测其等电点约为4.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