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1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光波导调制器是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器件,本文分析了M-Z干涉型光波导调制器的工作原理,研究集总参数型电极的频宽特性,在LiNbO3基片上用导波技术设计、制作了光波导调制器,并测量了主要性能。  相似文献   
32.
本文报导了漫射光照明全息干涉度量二次曝光法测量轴对称温度场的原理和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实验和理论预言的结果符合较好。本文还对实验误差进行了近似分析,说明了条纹级数的测量误差是结果误差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3.
基线倾角对相位干涉仪测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旭  郭立民  陈涛 《应用科技》2006,33(12):20-22
在相位干涉仪测向系统中,通常都认为基线倾角对相位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几何投影的方法得到等效基线来消除的.针对基线倾角的存在,从相位干涉仪测向原理出发给出了定性的分析,指出了基线倾角给相位干涉仪测向系统带来的测角错误,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其分析的正确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基于信号一阶循环平稳特性的空间源信号到达角估计方法,推导得到了在双阵元条件下的测角方法和测角精度,以及空间干扰信号对测角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干涉仪测角性能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说明,基于一阶循环平稳特性的空间源信号到达角估计方法,不仅具有和干涉仪近似一致的单目标测角性能,并且能同时实现对多个具有不同一阶循环频率的目标信号的测向,这是传统干涉仪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35.
该文介绍了一种用半导体激光器构建微型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应用于微振动的精确测量。实验证明,用这种方法构建的微振动传感器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36.
本文用三光束干涉法非接触地测量了薄膜厚度.该方法把位于中间的零级光作为测试光束,位于两侧的±1级光作为参考光束,不但具有精度高的特点,而且稍作改进还能用于其它多种参数的测量.  相似文献   
37.
用重铬酸明胶(DCG)作为全息记录材料制做了多通道光互连元件,该元件衍射效率为80%,4×4个输出光束通道,光强不均匀性小于10%。  相似文献   
38.
用迈克耳逊干涉仪测固体线胀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迈克耳逊干涉仪可精确测量微小长度这一特性来测定固体热胀冷缩的微小变化量,从而得到一种能够精确测量固体线胀系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9.
计算全息所用的目标数据一般是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模拟获得,这样对于计算全息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提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计算全息图三维数据的方法,研究了计算全息物光分布和扫描三维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依据三维物体扫描数据的模拟物光波前分布,并分析了立体数据计算全息消隐问题.  相似文献   
40.
干涉仪测向解模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伟建  初萍 《应用科技》2007,34(9):54-57
介绍了干涉仪测向基本原理,针对干涉仪测向模糊问题给出了长短基线法、参差基线法、虚拟基线法、无模糊长基线干涉仪测角法、立体基线法5种解模糊的方法,并分析总结了各种解模糊方法的特点以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