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0篇
系统科学   25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29篇
综合类   1123篇
自然研究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Effects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changes on climat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land use on the climate system during the last mil- lennium, a set of experiments is performed with 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the McGill Paleoclimate Model (MPM-2). The present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biogeophysical effects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changes. A dynamic scenario of deforestation is described based on changes in cropland fraction (RF99). The model simulates a decrease in global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range of 0.09-0.16℃, especially 0.14-0.22℃ in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last 300 years.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system to GHGs concentration changes are also calculated for comparisons. Now, afforest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errestr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adjust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iogeophysical effects of land cover changes cannot be neglected in the assessments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02.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outhern boundaries of se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of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are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and monthly average tem- perature data from 590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 and based on regulations of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Design Rules (GB50019-2003) and Thermal Design Rules for Civil Building (GB50175-93) (China National Standard). The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warming to coal saving for heating during cold seasons in major cities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indices of coal consumption for heating in major cities during cold seasons defined in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Standard for New Hea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JCJ26-95). Comparing with the period before 1980, southern boundaries of se- 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shift toward north up to 2 degrees in latitude since the mid-1980s. Theo- retically, climate warming could contribute to 5%―10% coal savings for heating since the mid-1980s in major cities, and even more since the mid-1990s.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微量注射药物的方法,研究了47只大鼠蓝斑核内注入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及受体阻断剂对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蓝斑(LC)内注入新斯的明及乙酰胆碱,迷走—加压反应加强;注入阿托品加压反应减弱;注入六甲双胺加压反应与注药前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LC参与迷走—加压反应,并且是该反应产生通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C内的乙酰胆碱经M受体加强迷走—加压反应.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半分布式水文模型HSPF,结合1978-1998年东江流域实测气象数据和5个气候模式在3种RCP气候情景(RCP8.5,RCP4.5,RCP2.6)下基准期(1960-2000年)和未来时期(2020-2070年)降水、蒸发情景模拟结果,在对东江流域径流模拟检验基础上,对2020-2070年东江流域水资源量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HSPF模型能很好模拟东江流域年、月径流以及洪水期径流变化,博罗站的NASH系数均超过0.81,PBIAS低于10%,RSR低于0.45;所选取气候模式能很好的反映研究流域气象数据在年内分布情况。对未来气候和东江流域水资源量模拟结果表明:1 2020-207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东江流域降水及蒸发量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而在RCP8.5情景下,东江流域蒸发量则呈现下降趋势;2未来东江流域多年月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3未来东江流域不同频率下的洪水和枯水流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相对于基准期,未来时期的洪水天数呈增长趋势,洪水灾害有加剧态势。  相似文献   
105.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季风区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20个测站1960-2012年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现象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季风区各区域均有增温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东北地区发生突变要早于其他地区,北方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方,存在4年左右周期,8~16年的准周期,气温的高频变化周期在内陆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年降水量在53年里处于波动状态,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和季风区西北部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长江流域下游降水有增加趋势,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存在2~4年周期、8~16年左右准周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在近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6.
以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剖面DGS1层段为代表,对其粘土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GS1层段粘土矿物以石英、钾长石、钠长石、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和绿泥石为主,各层位均不含高岭石.各种沉积相矿物组成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的矿物来源基本一致.不同沉积相粘土矿物含量不尽相同,沙丘砂、次生黄土中的石英、长石、伊利石、绿泥石等代表干、寒气候的粘土矿物含量高,湖沼相中的蒙脱石、方解石等代表暖湿气候的粘土矿物含量高,个别湖沼相层位出现了白云石.粘土矿物组分表现出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特征:本地区全新世总体偏冷干,各沉积相缺失高岭石而均存在绿泥石可为证明;本地区全新世气候分为两个主要气候阶段,早期到中期堆积湖沼相为主的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中期以后到现在堆积次生黄土和沙丘砂的阶段气候相对寒冷干燥.  相似文献   
107.
摘要: 针对模型验证中多元动态响应分析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响应误差评估(Enhanced Error Assessment of Response Time Histories, EEARTH)方法与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法的多元响应分析方法.采用EEARTH方法并结合动态时间规整,分析了物理试验与仿真数据动态时间响应曲线上重要特征的差异,并转化为统一的0~100%的EEARTH评分.采用AHP并利用领域专家知识以确定3个EEARTH评分的重要程度,以及各响应量对最终AHP EEARTH评分的影响权重,从而获得多元动态系统模型验证的整体评分.对某车型的驾驶员乘员侧约束系统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复杂多元动态系统的模型验证.  相似文献   
108.
选取西北地区1961~2014年12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量及可能蒸散量变化特征,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探讨分析该区域四季及喜温、喜凉作物生长季干旱趋势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降水量短缺呈增加趋势,可能蒸散量呈减少趋势,二者区域间差异均较大,其上升、下降趋势信度达99%及无明显变化站点分别占西北地区总站点的23.4%、0.8%、75.8%和18.5%、31.5%、50%。(2)西北地区相对湿润度表现为春季多特旱,夏秋两季多轻旱,冬季及喜温、喜凉作物生长季多中旱,且秋季呈变干趋势,其余各时段呈变湿趋势,春、夏、冬三季极为显著,空间上总体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后趋缓的趋势。(3)西北地区不同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呈现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喜温作物生长季喜凉作物生长季,而干旱频率区域分布特征与相对湿润度基本一致。(4)西北地区各时段日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在秋季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余各时段均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在春季、喜温和喜凉作物生长季表现为增加趋势,而在夏、秋、冬三季表现为下降趋势;相对湿度、风速在各时段均表现为减少趋势。(5)相对湿润度指数M与各时段降水量、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大,与各时段风速及日平均气温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坦克动力舱排风口气压测量问题,研究了测压取样管道内的空气柱谐振效应对测量的影响,及在脉动气压测量中的校准技术。利用声学换能器为标准气压激励源,构建了测压管道动态特性测试系统。通过扫频方式研究了四种倒L结构取样管道在多种气压幅度激励条件下的传输特性;并且设计了频域滤波器对风压畸变信号进行修。实验结果表明:取样管道系统属于线性系统。实测风压的强脉动特征主要受管道频响特性的影响。经过频域滤波之后风压畸变信号的脉动特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10.
为准确定量评估和认识湖南省区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特征,利用1961~2010年湖南省21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采用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计算出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通过反距离加权内插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湖南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和年内季节分布,基于变差系数和气候倾向率两个指标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湖南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在5 510.65~12 526.14 MJ?mm/(hm2?h?a)之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高大山脉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空间分布整体趋势是由西北、东部、南部向中部递减,在西北部、东部和南部边缘较大;侵蚀高值区分布在安化站、南岳站,低值区集中在东北部的南县站和西南部的武冈站;2)季节差异性显著,降雨侵蚀力集中在3-8月,侵蚀高值中心逐月由东南向西北移动,低值中心由西向东移动;3)气候倾向率和变差系数分别在-132.09~499.81 MJ?mm/(hm2?h?a)/10a和0.257~0.403之间变化,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总体上呈现线性增加并有向北转移的趋势,变差系数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南北高南中间低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的水土保持、农业和生态保护,以及灾害控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