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闽西地区18个气象站30 a的日降雨资料为基础,计算全省的降雨侵蚀力.并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闽西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年降雨侵蚀力来看,降雨侵蚀力的年变化呈上升趋势;从季节变化趋势来看,降雨侵蚀力在夏季和冬季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但降雨侵蚀力上升或者下降均不显著;闽西地区30 a内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变率突变,R值年际间变化较大,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  相似文献   

2.
在海南松涛水库流域及其周边25个雨量站点1960—2015年的逐日降雨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同时,采用统计和反距离权重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的范围为1.27×104~2.19×104MJ·mm/(hm2·h),平均值为1.62×104MJ·mm/(hm2·h),该值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93,P0.01),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基本一致,即从北到南总体上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降雨侵蚀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该流域的春、秋、非汛期,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没有发生显著性突变,而在年、夏季、冬季及汛期,降雨侵蚀力的变化则很显著,其中,非汛期的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其余时段均呈上升趋势;该流域多数站点的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老村、牙阜和阜类的多数时段呈显著上升趋势,这些地区面临水土流失的风险较大;在分析年降雨侵蚀力时发现,1970年发生了显著突变;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变化周期为3.5年,震荡周期为5~16年.  相似文献   

3.
近65年桂林市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与周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en’s斜率估计法、Mann-Kendal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变换对1951—2015年桂林市降雨侵蚀力进行特征分析、趋势估计、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近65年桂林市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年际变差系数为0. 19,为中等程度变异; 20世纪90年代侵蚀力最强,80年代侵蚀力最小;年降雨侵蚀力自1968年以后呈增大趋势,分别在1968、2002和2015年发生了三次突变;雨季侵蚀力控制着年降雨侵蚀力的趋势;降雨侵蚀力存在34 a、56 a、12 a和3 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流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雨是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估算和分析降雨侵蚀力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利用南流江流域内各气象站点1961—2006年的日雨量资料,基于日雨量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广西沿海红壤区南流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显示,1961—2006年间,南流江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3 935.5 MJ·mm·hm~(-2)·h~(-1)·a~(-1),年均降雨量为1 712.8mm,降雨侵蚀力变化周期约为14a。各年际和时间段间变化差异不明显,降雨侵蚀力年内集中分布在夏季,占比达57.0%,冬季最小,占比3.8%;在空间上,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分布格局相似,呈现从西南沿海向东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行政区划上以钦南区和合浦县最大,北流市和玉州区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南流江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和生态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降水是土壤水蚀的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水因素对土壤水蚀的潜在作用能力.利用农牧交错带内及邻近市县共109个气象站的1971~1998年的逐日降水量,计算农牧交错带的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显示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多数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即由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增加;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季节分布十分集中,根据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农牧交错带划分为4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6.
密云水库流域降雨径流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而降雨侵蚀力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子.对于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颅报的基础.以密云水库流域地区 10个雨量站2000~2004年逐日降雨资料为基础,依据有关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估算该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在ArcInfo软件支持下对所得结果进行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密云水库流域多年年均降雨侵蚀力总体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增.(2)降雨侵蚀力的月分布情况与降雨量的月分布情况大致相一致.且月R值的年内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南部三州为研究区,运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基于2010年森林清查小班数据,估算了2010年贵州南部森林植被净生产力,以此为基础,计算了2010年贵州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量。结果显示:2010年,贵州省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861.39×104t C,年释氧量2 306.07×104t,单位面积年固碳量1.95t C/(hm2·a),单位面积年释氧量5.21t/(hm2·a);贵州省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价值103.37亿元,年释氧价值230.61亿元,总价值333.98亿元;杨树单位面积固碳释氧价值最强,达到0.86万元/(hm2·a)和1.92万元/(hm2·a);柏木单位面积固碳释氧能力最弱,分别仅有0.10万元/(hm2·a)和0.23万元/(hm2·a);固碳释氧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趋势,这与贵州南部的水热条件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汀县最优降雨侵蚀力算法∑EI_(60),利用河田站降雨过程数据得到的R_(最优)(∑EI_(60))与该数据经过逐时分割得到的R_(逐时)(∑E_(60)P_(60))进行线性拟合,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达到0.909;再将该拟合方程应用于逐时网格降雨融合数据中,估算县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与常规的简易模型和逐月降雨量进行插值的方法相比,获得精度更高、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区域降雨侵蚀力分布,为该地区水土流失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全球碳平衡和碳扰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有密切关系,成为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以西北地区211个气象站降水和/>0℃积温的3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以GIS为技术支撑,利用统计方程实现两大环境变量的空间化.联系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及水热平衡关系的综合模型对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现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西北地区NPP分布在0.51~8.00 t/(hm2.a).其中:森林草原或草原NPP分布在4.68-8.00 t/(hm2-a);干草原NPP分布在2.18~4.68 t/(hm2.a);半荒漠、荒漠、沙漠或戈壁NPP分布在0.51~2.18 t/(hm2.a).  相似文献   

10.
利用普洱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59~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56-Penman-Monteith(FAO-PM)法、距平分析、回归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普洱市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_0)的年代际、年际和年内不同时间尺度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普洱市平均ET_0年代均值2011~2017年最大,为1 196.2 mm,1959~1960年最小,为1 101.0 mm;ET_0年代均值高值区在普洱西部南侧,低值区在普洱西部西盟北侧、北部景东以北及东南部江城东部边缘。普洱市各气象站ET_0年际变化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其中西盟站平均ET_0年值年际波动最大,江城站ET_0年值年际波动最小。多年平均ET_0年值空间分布景东、江城、澜沧以西北地区较小,孟连和澜沧的南部较大。各气象站ET_0季节均值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冬季逐渐减小,各气象站多年ET_0月均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曲线均为双峰型,最高峰值出现在4、5月,第二峰值出现在8、9月。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语言变异艺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华作为先锋派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受评论家们关注的作家,被誉为“最为希望靠近大师这一称谓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其作品语言突兀怪诞、抽象玄虚,与常规语言相比,极具个性魅力与艺术韵味。本文试从变异修辞的角度,阐述余华小说语言是如何“违背”常规语言规范的。拟对其作品语言中的变异艺术做一个全面、深入的探讨,进而分析文学语言是如何“立足常规语言之中,又超越常规语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P.Nalli和G.Andreoli曾发表了关于黎曼.斯帝阶斯积分的存在条件,陈建功和严绍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该条件的充分性的原证有误,并给出了一个严格的证明,但证明较繁杂。本文对该条件的充分性给出了一个简短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向量值函数的有界变差与弱有界变差是等价的,强有界变差一定是有界变差的,反之不然.文中还指出强、弱有界变差的条件,及特殊情形下强、弱有界变差可以等价.  相似文献   

14.
以正则变分和线性变分函数为基础,对互补变分原理作了论证,推导出二阶能量修正的上界和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下界,并对具体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互补变分原理在微扰理论近似中应用所求氢原子的极化率结果比一般的变分法和微扰法所得结果更接近于实验值。并指出这理论可以推广应用到激发态或处理高阶修正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变异粗集近似精度与变异知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异粗集的概念,讨论了变异粗集近似精度与Pawlak粗集近似精度的关系.分析了变异知识重要度、过滤度的性质,得到了变异知识重要度、过滤度、粒度的关系定理以及变异知识挖掘定理.  相似文献   

16.
美国西北研究机构(NWRA:NorthWest Research Associates)发布了1963-1992年期间在Kwajalein岛礁(8°N,167°E)上共计1862次火箭探测的平流层风场和温度剖面.本文选取测量较为连续的1969-1972年期间共计345个风场剖面来研究平流层月平均风场及其两年变化、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的特征.同时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风场模式HWM07(Horizontal Wind Model:2007)和CIRA86(COSPAR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Atmosphere:1986)进行了比较.火箭测量的4年逐月平均纬向风在夏季为西向风,并在8月41km处达到最大值45ms-1;在冬季变为东向风,并在3月57km处达到最大值47ms-1.全年的经向风在60km以下基本上是北向风且风速低于10ms-1.纬向风在20~35km之间以两年变化为主,振幅在10~17ms-1之间;在45~55km之间以半年变化为主,振幅是16~25 ms-1之间;在5km以上以年变化为主,振幅在16~25 ms-1之间.测量风场与HMW07相比,HWM07的西向风在7月46km处达到最大值38ms-1,东向风在2月60km处达到最大值37ms-1,均小于测量风场的峰值.测量风场与CIRA86相比,CIRA86的西向风在7月49km处达到最大值36ms-1,东向风在3月60km处达到最大值43ms-1,仍小于测量风场的峰值.测量风速稍大于模式风速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测量风场包含了背景风场和各种波动成分,而模式风场是气候学平均的结果;此外,HWM07和CIRA86虽然包含了不少探空火箭数据,但并没有包含在Kwajalein岛礁的测量资料.  相似文献   

17.
继代培养6~8个月的玉米自交系黄早4愈伤组织产生的植株,其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出现多种变异。平均株高、叶片数和茎粗低于对照(实生苗).多数植株生育期变短,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结实率低,单株结籽数少.一些植株的株型、叶序或花丝颜色等性状也发生变化.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析表明,再生植株中,二倍体、混倍体和非整倍体的频率分别为84.25%、9.45%和6.36%,有25.2%的植株出现明显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步深冷浓缩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ACIS-GC/MS)对北京大气中痕量烷烃进行长期连续观测,观测数据表明:日变化有双峰和三峰变化,冬、春呈现与交通高峰吻合的双峰变化,即:上午08:00点至10:00和下午17:00前后各出现一个高值;四季日变化中夜间22:00出现第三峰值;夏季变化呈三峰型,最大值在正午前后.季变化峰值出现在夏季,低值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9.
The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in Beijing increased rapidly at a mean growth rate of 3.7%@a?1 from 1993 to 1995. After displaying a peak of (409.7±25.9) ?mol@mol?1 in 1995, it decreased slowly. Both the almost stable anthropogenic CO2 source and increasing biotic CO2 sink contribute to the drop of CO2 concentration from 1995 to 2000.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2 concentration exhibits a clear cycle with a maximum in winter, averaging (426.8±20.6) ?mol@mol?1, and a minimum in summer, averaging (369.1±6.1) ?mol@mol?1.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2 concentr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phenology. The mean diur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for a year in Beijing is highly clear: daily maximum CO2 concentration usually occurs at night, but daily minimum CO2 concentration does in the daytime, with a mean diurnal difference more than 34.7 ?mol@mol?1.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and autumn regulated the interannual trend of atmospheric CO2, wherea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CO2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affected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atmospheric CO2 in a less degree.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了∧-有序有界变差函数族不同于∧-有界变差函数族的又一特性——不能给出相应的等价定义,取消了我们原先结果中的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