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超细无机粉体的水中分散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叙述表面活性剂对超细无机粉体水中分散的3 个步骤(润湿、分散、稳定)的影响,重点解释分散稳定机理与分散剂的作用,并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的关系。具体列出了用于无机粉体水浆料的3 种类型分散剂(无机型、有机型、高分子型),初步讨论了分散剂的使用情况( 最佳分散剂用量、固含量与最佳分散剂用量关系、粒径与分散剂用量关系) 。  相似文献   
42.
为评价镁粉着火燃烧危险性及惰性粉体对镁粉着火燃烧的抑制作用,采用Godbert-Greenwald恒温炉装置研究了喷粉压力、浓度、粒径及惰性粉体Ca CO3、Si O2对镁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粉压力为0.03 MPa时,最有利于镁粉着火燃烧;镁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存在最小危险浓度,5.45 kg/m3;高于此浓度,镁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几乎不变;镁粉粒径减小,其最低着火温度降低;镁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Ca CO3、Si O2含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趋于稳定;惰性粉体浓度低于52%时,Ca CO3的抑制效果强于Si O2;高于52%时,Si O2的抑制效果强于Ca CO3;当炉体温度高于630℃时,Ca CO3与Si O2对镁粉的抑制效果较弱。  相似文献   
43.
采用气体加压方式和机械加压方式对粉体的压缩固结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借助力学探针表征了不同固结状态下的粉体床层密度分布规律,分析了气体加压方式对粉体固结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气体加压方式下,较小的压应力变化就能使得压实密度显著增加,但气体会透入床层,减弱加压气体对床层产生的机械推力,因而气体加压方式下的床层压缩固...  相似文献   
44.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Ca(OH)2,ZnO和H3PO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出超细磷酸锌钙粉体.借助于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粒度和形貌进行分析表征,通过XRD图谱对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同时通过TG图谱对产物失水过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是:Ca与Zn摩尔比n(Ca)∶n(Zn)=1∶2,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2h,OP-10为表面活性剂:得到的产物颗粒大小均匀,粒度为1~2μm;最终产物CaZn2(PO4)2·2H2O是通过中间产物Ca[Zn(OH)3]2·2H2O与磷酸反应而生成的.CaZn2(PO4)2·2H2O分子的失水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失水温度为95~393℃,第2阶段失水温度为403~553℃.  相似文献   
45.
基于ZnC12活化后获得的活性炭具有孔隙丰富、结构有序、高温下易于除去的特性,构建了用于制备纳米氧化铝粉体的活性炭微反应器,研究了微反应器内前驱颗粒的形成与生长过程,探讨了微反应器在粉体制备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微反应器内可生成大量均匀分布在反应器壁上的球形前驱颗粒,这些颗粒被孔壁牢固吸附;粉体的煅烧转相温度与微反应器脱除同步,微反应器在煅烧过程中一直起到了限域的作用,有效防止了粉体的团聚,从而获得了颗粒尺寸分布均匀且分散性好的α-Al2O3粉体.  相似文献   
46.
以氯化钴为原料,草酸铵为沉淀剂,在脉冲电磁场作用下,采用常规沉淀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形貌不同的草酸钴粉体,SEM照片和颗粒表面3D视图分析显示草酸钴团聚体颗粒具有分形结构特征。采用差分盒维法计算了团聚体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并采用分形维数和轴向比对草酸钴粉末颗粒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施加脉冲电磁场条件下制备的草酸钴粉末颗粒的表面分形维数在1.986~2.096之间;脉冲电磁场的作用使草酸钴分维D值增大,颗粒分形形态由开放型转变为紧密型。  相似文献   
47.
采用脉冲放电技术合成Ni-P合金粉体,研究了合金粉体的结构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非晶态Ni-P合金粉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团聚结构. 脉冲放电电压700、900和1100V对应的弦粒子数依次增大,粉体粒径依次减小,分别为350~500、250~400和150~300nm. Ni- -P合金粉体促进高氯酸铵的低温和高温热分解,与纯高氯酸铵相比,高氯酸铵和Ni- -P粉体混合物的第1放热峰(低温分解峰)温度降低幅度小于12℃,第2放热峰(高温分解峰)温度降低约53℃;合金粉体粒径减小,第1放热峰强度增强,第2放热峰强度减弱,低温分解失重从高氯酸铵的15.97%增加到42.78%,高温分解失重从81.62%降低到47.58%,高温分解结束时温度的降低幅度为26~43℃.  相似文献   
48.
建筑垃圾的大量堆积和冻融破坏作用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衰减是目前土木建筑工程领域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为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并从本质上揭示掺建筑垃圾(废砖粉)复合粉体材料(CWCPM)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化机理,采用室内加速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混凝土宏观抗冻性能劣化规律的影响,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掺CWCPM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化模型。借助微细观测试手段,分析冻融过程中掺CWCPM混凝土微观形貌及孔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揭示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机理。结果表明:随水灰比、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和盐溶液的加入,混凝土冻融损伤破坏程度增加;CWCPM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基准试件相比,50次冻融循环后,掺30%CWCPM混凝土的单位面积剥蚀量降低27.1%,抗压强度提高6.2%;基于宏观试验结果建立的冻融损伤演化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混凝土抗冻性能。由混凝土微细观试验结果可知,掺CWCPM混凝土的冻融损伤的实质是其内部微观结构逐渐松散、孔结构逐渐劣化的物理变化过程,是试件内部裂纹、孔隙等缺陷产生、扩展直至破坏的损伤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49.
在聚乙二醇(PEG-4000)辅助下,利用水热法以硝酸铋(Bi(NO3)3.5H2O)和硝酸铁(Fe(NO3)3.9H2O)为反应原料,KOH为矿化剂,180℃反应6h合成了不同形貌及尺寸的铁酸铋(BiFeO3)粉体,探索了PEG-4000的添加量(0、0.1、0.2、0.3mmol)对反应产物形貌及尺寸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等对制备的BiFeO3粉体的相结构、形貌及光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0.1mmol和0.3mmol的PEG-4000,可以得到颗粒尺寸小、形貌规整的单相钙钛矿BiFeO3粉体,即适当的添加量对产物的形貌及尺寸影响较大.UV-Vis吸收图谱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粉体的吸收带边发生了蓝移.进一步以光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研究了制备的BiFeO3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所得粉体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催化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50.
用甘氨酸法制备了堆积密度小于0.35%的疏松(Y2O3)0.08(ZrO2)0.02(YSZ)陶瓷粉体.研究了预烧温度对初级粉体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比表面积、粉体形貌和烧结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预烧温度对YSZ烧结体电导率的影响.随着预烧温度的升高,粉体的晶粒尺寸增加,比表面积减小,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减小,粉体的多孔疏松程度降低.700℃预烧粉体的生坯最易致密化,得到的YSZ烧结样品具有最高电导率,其值在800℃时为0.029S·cm^-1.同时以700℃预烧的粉体为原材料,用共压共烧工艺,制备阳极支撑的厚度为10-20μm的YSZ电解质薄膜.以YSZ薄膜为基础的单电池在700℃下的最大功率密度达到470mW/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