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61篇
自然研究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以九架棚大桥连续刚构0号段施工为例,综述了其施工要点,同时介绍了全过程的施工难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2.
为判断泉州湾海岸线变迁所处的状态,引入分形分析法,对泉州湾海岸线的分维值进行计算.采用时间序列上的泉州湾海岸线数据,运用海岸线分形网格计算方法,计算了泉州湾总体海岸线及各分岸段海岸线分维数,分析了总体海岸和各分岸段分维数变化过程,并试探地将分维变化值的大小作为判断海岸线冲淤严重程度的依据.结果表明:泉州湾海岸线可用分维作其良好的表征参数;从海岸线分维值的变化趋势可判断出海岸线变迁是否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泉州湾分维变化幅值大于0.035,表示海岸线冲淤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53.
基于Tesseral2D的水下砂体地震正演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下砂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应用地震波数值模拟软件Tesseral2D建立含有水、粉细砂、砾砂和砾岩的起伏地层模型,在不同的道间距、最小偏移距、子波频率以及不同岩体波速条件下分别对该模型进行正演计算。一般情况下,在震源频率为400 Hz、最小偏移距为5 m、道间距为1 m或2 m时,地震波响应明显、同相轴清晰、干扰波较少,水下地层界面反映良好。进一步结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桥址区的地质资料,建立含有水、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细砂、砾砂、砂砾卵石和砾岩的水下砂层模型,应用Tesseral2D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正演研究。结果表明,在震源频率为400 Hz、道间距为2 m以及最小偏移距为5 m时,地震响应能很好地反映水下各岩层界面,特别是能较明显地圈定水下砂层的厚度和分布范围,为实际水下砂体的地震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基于HJ CCD的杭州湾海域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庆辉  王林  毛志华  陈艳拢 《广西科学》2015,22(3):322-328,336
【目的】筛选适用于杭州湾海域卫星遥感反演算法的水质参数,探明基于HJ CCD的研究区遥感水质评价方法。【方法】利用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透明度(SD)、叶绿素a(Chl a)及总磷(TP)的遥感定量反演结果,分析最差因子判别法、均值法、内梅罗指数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劣。【结果】与其它3种评价方法相比,模糊综合评价法突出了HJ CCD高空间分辨率特性,较为完整地评价出杭州湾海域水质类别,与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选用恰当的水质评价方法,高分辨率的环境卫星可以用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日常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55.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多时相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分别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种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和坡度联合影响下的分布指数特征,确定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坡度优势分布组合以及优势分布区域.此外,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因子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差异量,提取了各级地形因子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分析发现一些类型的分布特征导致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6.
对南极硅藻进行定量研究较有必要,以客观准确地了解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南极长城湾沿岸海域共设置6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定量采集3个浮游硅藻样本。结果显示:长城湾海域共发现浮游硅藻31种。浮游硅藻群落的优势种为Cocconesi fasciolata(18.5%)、Amphora holsatica(13.6%)。次优势种为Cocconeis costata(7.1%)、Cocconeis imperatrix(6.8%)、Thalassiosira antarctica(6.4%)、Rhoicosphenia genuflexa(6.1%)、Licmophora antarctica(5.1%)。各样点浮游硅藻细胞密度总平均值为1.92×10~5ind·L~(-1),变幅为1.44×10~5~2.56×10~5ind·L~(-1)。浮游硅藻的分布从湾心到湾口呈现出一定趋势:浮游硅藻的物种丰度,湾心处共15种,湾口处共25种;浮游硅藻的细胞密度,湾心处平均为2.51×10~5ind·L-1,湾口处平均为1.48×10~5ind·L~(-1)。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浮游硅藻由湾心到湾口,物种丰度和硅藻细胞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7.
杭州市2014年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观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研究杭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本文选取了2014年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并结合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杭州市城区大气中的PM2.5污染状况最严重,日平均浓度的超标率达30.7%;各污染物全年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O3浓度呈现与该季节气温和太阳辐射强度在全年中的排列相一致的夏、秋、春和冬季依次递减的分布,NO2则呈现冬高夏低,春秋介于两者之间的分布,SO2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CO、PM2.5和PM10浓度都呈现出冬高夏季、春秋季变化平缓的季节变化特征;各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规律:O3和Ox浓度四季的日变化都呈单峰型分布,浓度峰值都出现在13:00~15:00,SO2也呈现单峰型分布,在09:00~10:00左右达到峰值,于次日04:00左右达到谷值,NO2、CO、PM2.5和PM10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类似,呈现双峰型变化,且峰值都与早晚高峰时间基本重合,冬季相对于其他季节首峰值时间推迟一小时左右;利用成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O2浓度在17:00~次日09:00工作日均明显高于周末,而在09:00~14:00工作日略低于周末,14:00~17:00浓度基本相等,O3浓度则在工作日的各时刻均高于周末;气象要素是大气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O3与气温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O2与之相反,SO2、CO、PM2.5和PM10与风速呈现一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外,与其他气象要素在不同季节差异性较大,SO2和PM10与相对湿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CO和PM2.5与气温和湿度的相关性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8.
【目的】运用实地调研法,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雨水花园项目,从植物资源应用的角度进行多指标调查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杭州市雨水花园分布情况,选取17个代表性雨水花园,从植物资源的总体应用现状、植物观赏特性、不同场地植物种数及结构模式、不同雨水处理区植物生态特性和种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①雨水花园灌木和草本的种类较多,草本植物数量最多,乔木应用较少;②在蓄水区以耐干旱、耐水湿、抗污染能力及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为主,在缓冲区以较耐干旱、耐短期水湿及抗雨水冲刷能力强的植物为主,在边缘区以较耐干旱、较耐水湿的植物为主;③植物有66种,隶属于36科51属,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占比在90%以上;④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禾本科、蔷薇科、莎草科、杉科、豆科植物;⑤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为主,灌木的常绿和落叶比例相差不大,乔木以落叶植物为主;⑥观花植物占比最大(53.03%),色系较丰富,其中紫色系和白色系植物最多。【结论】杭州市雨水花园植物资源总体应用现状良好,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本研究将为雨水花园植物资源的应用和优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从反驳"智力主导支配性的娱乐活动属于体育"入手,来反思体育概念的定位。着重对不同社会的体育的"身体运动"进行解剖和阐释,依据其历史发展逻辑,界定"身体运动"的内涵,指出体育的智力参与必须要以身体运动形式来体现的属性,从而在相对的意义上区分开体育与其他社会活动,避免我们对体育理解的内涵过度扩大而对体育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0.
苏丹共和国麦罗维友谊大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迟 《科学之友》2008,(2):33-34
文章介绍了麦罗维友谊大桥的构造和预应力体系设计,并对该桥的总体设计、结构内力分析以及箱梁施工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