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72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82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76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2935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赵春晖  尹桂杰 《应用科技》2003,30(10):17-20
介绍了一种新的直序扩频(DSSS)通信基带处理器HFA386lB的功能、特点及结构,重点分析了HFA386lB芯片的控制端口、发送数据端口和接收数据端口的工作时序,并就所设计的直序扩频系统详细阐述该基带处理器的应用,以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73.
五阶带形状参数的B样条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五阶带形状参数的均匀B样条基函数,使五阶均匀B样条基函数成为它的一个特例.由带形状参数的五阶均匀B样条基构成的样条曲线,可通过改变形状参数的取值而调整曲线的形状,并且可以调整曲线接近其控制多边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74.
基于工作流技术和B/S结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的0A系统模型,并用Petri网描述了公文审批的工作流程,论述了采用基于B/S结构体系的优势,最后实现了0A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75.
Effects of serotonin (5-HT) on cerebral cortical neurons were examined by patch clamp techniques. 5-HT produced a variety of responses such as outward (19/73 patches/neurons), slow inward (15/73 patches/neurons), fast inward (8/73 patches/neurons), and mixed currents (initially fast inward deflection followed by an outward response: 2/73 patches/neurons), with a latency of 12 sec, 15 sec, 0 sec, and 0 sec respectively, at a holding potential of −60 mV in whole-cell patches. The fast inward currents were again evoked by a selective 5-HT3 receptor agonist, 1-(m-chlorophenyl)-biguanide hydrochloride (CPBG). In the cell-attached patch clamp configuration, 5-HT inside the patch pipette elicited single channel currents with slope conductances of 42 pS and 132 pS (4/42 patches/neurons). CPBG inside the patch pipette evoked inward single channel currents with a lower slope conductance of 41 pS (3/23 patches/neurons). In contrast, application of 5-HT or a 5-HT2 receptor agonist, α-methyl-5-hydroxytryptamine-maleate, outside the patch pipette induced outward single channel currents with a major slope conductance of 140 pS (8/30 patches/neurons) or 135 pS (6/20 patches/neuron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utward and fast inward currents may be mediated respectively by the 5-HT2 receptor, which is coupled to a G-protein, and by the 5-HT3 receptor, which contains the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 and that the mixed type may be caused by both the 5-HT2 and 5-HT3 receptors. Received 27 September 1996;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4 November 1996; accepted 7 November 1996  相似文献   
76.
反相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在丙三醇存在下,以邻菲罗啉作活化剂,铁(Ⅲ)对溴酸钾氧化维多利亚天蓝B褪色的催化作用,建立了痕量铁的反相流动注射分析(rFIA)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3~1.80μg/mL铁(Ⅲ),对0.05μg/mL铁(Ⅲ)平行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进样频率为16s/h.方法可直接用于水样、工业盐酸等样品中痕量铁的测定,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91%~105%.  相似文献   
77.
通过X射线衍射相分析、光电子谱分析及金相分析等手段,对B4C在铁基摩擦材料中的作用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4C在铁基摩擦材料加压烧结过程中能与铁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相Fe2B.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加入的B4C并没有直接起到摩擦组元的作用,而是通过生成的Fe2B起作用.在一般负荷工作条件下,Fe2B主要起摩擦组元的作用;在重负荷工作条件下,Fe-Fe2B共晶体起润滑组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79.
80.
以葡萄(VitisviniferaL.)的花药和花丝为实验材料,观察了葡萄离体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葡萄的花药和花丝经诱导都可形成胚性和非胚性两类不同的愈伤组织,与外植体来源无关,胚状体经胚性愈伤组织产生.(2)胚状体多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表层或表层以下的单个细胞,这些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染色深,在表层者易于脱落而处于单个离散状态,它们的第一次分裂有均等分裂,也有不等分裂,经2细胞、3细胞、多细胞原胚等阶段发育为成熟的胚状体.(3)葡萄胚状体具有与双子叶植物合子胚相似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