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1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4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81.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2):6-7
<正>锤子科技:世界上有8%的男性和0.5%的女性患有红绿色盲,但没有任何操作系统内置帮助色盲患者分辨色彩的功能。为了帮助这些人,印度高中生Animesh Tripathi编写了一个Chrome插件ReColor,效果如下图。虽然画面的颜色有些失真,但颜色之间的  相似文献   
682.
Noodles are a global food, but the periods when and places where they were made and originated, as well as their ingredients and the cooking methods used to manu- facture them, have remained contentious. In the 2005 edi- tion of the journal Nature, we wrote a summary of the millet noodle specimens found in the Late Neolithic Qijia cultural stratum of the Lajia archaeological site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However, how the ancient people made millet noodles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mains of noodles found within an earthenware bowl at the Lajia "noodle house" in terms of their plant composition including phytoliths, starch and biomarkers. It provides evidence of how people used millet 4,000 years ago and, most specifically, of the principal methods used for producing millet-based noodles. Further, we show how we used traditional hele tools to make hele millet noodles,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gelatinized hydrogel-forming method, to simulate morphology con- sistent with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 of the unearthed millet nood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new evi- dence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historic human diet.  相似文献   
683.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4.
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管理思想随着经济的崛起和政治的成熟化而得到空前发展,并不断制度化.主要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桑弘羊、曹操、诸葛亮、贾思勰、隋文帝、唐太宗和武则天等.  相似文献   
685.
海南兴隆热带花园引种工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南兴隆热带花园是一座新建的植物园,在1993~1997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种驯化工作。据不完全计,已引种植物愈800种,其中棕榈科植物愈200种,中国的珍稀濒危植物50种。  相似文献   
686.
根据文献资料,植物标本采集记录和走访老一辈植物学家,对钟观光先生一生的植物采集活动进行了考证。他的最早采集年限不迟于1905年,从1905年至1936年共采集植物标本约2.5万号。为纪念钟观光先生,以其名命名的有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和钟木属(Tsoongia)两个新属,其他新植物类群达50个。钟先生既是我国用近代植物分类学方法研究和采集植物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和第一个近代植物园(笕桥植物园)的创建者,在我国近代植物学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687.
中国西北地区的土遗址主要以夯土构筑物的形式存在,某些地区存在夯土遗址与农田相邻的现象,在农田灌溉的作用下,土遗址墙体易发生坍塌破坏,对土遗址的保护利用产生较大困难.针对此现象开展了室内模拟试验,基于遗址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仿古人夯筑工艺制备模型墙体.观测和记录模型墙体在灌溉过程中的变形过程,结合受力状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模型墙体的破坏原因.  相似文献   
688.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的古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是在北京平原的首次发现。依据对遗址区剖面中段(包含了上下两个文化层)沉积样品的沉积相特征以及粘土矿物、化学元素和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了2.6万年前后至1.4万年前后古环境的演变过程。古人类活动遗址所处地貌部位为古永定河冲积扇的河间冲积平原。古环境分析表明,文化层出现前后的这一段时期,一直以干冷气候为主,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中后期温湿度有所增加,尤其上下文化层之间曾有一个短暂而明显的较为温湿的时期,出现了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在下文化层形成之后,由于气候转湿,河流水量增加,洪泛加剧,古人类活动范围有可能限于其他地势较高的地区,后期气候又有所变干,古人类活动才又涉足本区,因而形成上下两个文化层。晚更新世晚期干冷气候背景下,古人类活动遗址在北京、内蒙和黑龙江等地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具有能抵御干冷气候的能力。  相似文献   
689.
贵阳市重要革命遗址是指贵阳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相关的各种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贵阳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过不少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事件,涌现出大批革命烈士,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贵阳各族人民消灭“三座大山”的革命奋斗历程。这些革命遗址是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赓续红色血脉,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是发挥示范作用,提升道德修养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革命遗址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90.
以网络平台游客感知评价的文本和照片内容分析为手段,研究宁波植物园旅游形象感知与游客行为特征.结果表明:①园艺植物景观丰富多样、人文景观地域特色突出和主题活动可参与性强是游客体验后旅游形象的总体感知;②4,5月和10月为两个客流量高峰期,游客以亲子家庭为主要结伴方式,且赏景、拍照、游玩和亲近认知自然为游客的主要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