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5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利用多种在线软件对本实验室克隆测序的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var.kinokuni(Tanaka)H.H.Hu)β-胡萝卜素羟化酶(chy,蛋白序列号CAL63739)的理化性质、亲水性、跨膜区及空间结构进行了预测.理化性质分析显示其含31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4 785.4,pI值为9.03.该酶定位于类囊体膜上,TMpred跨膜分析显示它含有4个显著的跨膜螺旋区,这些区域与ProtScale预测的疏水区基本重叠.该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且含多种磷酸化位点.结构域分析显示该酶含β-羟化酶家族的特征结构域PD095142(99~156aa)和PD011050(157~280aa).借助HHpred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分析了该酶的结构特征及可能的膜定位方式.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通过Hoesch反应和Friedel-Craft反应分别合成了金雀花异黄素和芒柄花素两种异黄酮化合物,同时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研究了该类化合物与1-溴-2,3,4,6-O-四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缩合制备7-O-糖苷的合成工艺,其合成收率分别为43%和51%.  相似文献   
33.
基于核黄素的光化学和电化学性质,通过探讨核黄素的光致还原反应机理,将核黄素的光致还原与其产物的电极反应纳入一个光电化学过程,发展了一种新的核黄素光致电化学分析法.在pH4.5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以EDTA 为光还原剂,在峰值波长为450 nm、能量为15 mW/cm2的光照下,在偏压0 V 处测得的光电流与5.00×10-10~5.00×10-5 mol/L核黄素浓度的对数值成正比,灵敏度为3.00×10-10 mol/L (S/N=3).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多合维生素、小米中核黄素的测定,显示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86%,加标回收率为96%~105%.与其他测定核黄素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实验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34.
为了提高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M7发酵生产红曲素(monascin, MS)和红曲黄素(ankaflavin, AF)的产量,采用液态发酵法,探究不同发酵温度下其产生的醇溶性色素在组成和产量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当温度较低时(25、30℃),所产生的色素在470 nm有最大吸收,色调偏橙,红斑素(rubropunctatin, RP)和红曲红素(monascorubrin, MR)为优势组分;当温度较高时(35、40℃),所产生的色素在400 nm附近有最大吸收,色调偏黄,MS和AF成为优势组分.随着温度的升高,所有色素组分的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25、40℃不利于色素的产生,产量显著低于30、35℃;30℃时,RP和MR的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7、124 mg/L,而MS和AF的产量较低,分别为48、26 mg/L;35℃时,MS和AF的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0、47 mg/L,而RP和MR的产量相对30℃时显著降低,分别为57、50 mg/L.qPCR分析发现,温度对MS和AF液态发酵的影响与其对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转录调控密切相关,其中,对色素...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响应氮胁迫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添加外源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及NO清除剂[2-(4-carboxyphenyl)-4,4,5,5-teramethylimidazoline-1-oxyl-3-oxide,cPTIO],探讨外源NO对氮胁迫条件下的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岩藻黄素含量、油脂相对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氮会抑制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叶绿素a (chla)含量与光合效率,降低岩藻黄素含量,增加脂质合成。与氮正常情况下相比,在缺氮条件下添加200 μmol/L SNP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氮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与岩藻黄素积累的抑制,并能显著促进油脂的积累。在缺氮条件下添加50 μmol/L cPTIO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及物质积累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探明外源NO调控三角褐指藻响应氮胁迫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提高逆境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及促进成分积累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6.
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为探讨岩藻黄素(Fucoxanthin, FUCO)对神经细胞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采用D-gal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衰老,然后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FUCO对细胞进行干预,检测其细胞活力、SA-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及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细胞内自噬体形成及自噬(Autophagy)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5,10μmol/L FUCO可明显抑制D-gal诱导的细胞衰老,显著提高SH-SY5Y细胞活力(P0.05),降低SH-SY5Y细胞内SA-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P0.05)和MDA含量(P0.05),但20μmol/L FUCO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5,10,20μmol/L FUCO组细胞内自噬体数量明显比模型组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10,20μmol/L FUCO组自噬相关蛋白ATG5表达增多、LC3Ⅱ/LC3Ⅰ增大、p-mTOR/mTOR减小(P0.05)。表明FUCO具有抗D-gal诱导的SH-SY5Y细胞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适度调节自噬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7.
以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为模型,研究了星状孢子素和金雀异黄素对该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表明,HL-60细胞经2种药物分别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均呈下降趋势,细胞形态学变化明显,大部分细胞趋于成熟,硝基兰四氮唑(NRT)还原能力增强,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达80%以上,说明此2种药物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HL-60细胞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则揭示该细胞沿粒细胞方向趋于分化。  相似文献   
38.
半胱胺、四黄素和绿益康对草杂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半胱胺、四黄素和绿益康三种饲料添加剂对草杂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320只1日龄草杂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80只,即试验I、Ⅱ、Ⅲ组和对照组。四黄素、绿益康和半胱胺分别按0.6%添加到试验I、Ⅱ、Ⅲ组的基础日粮中。基础日粮自配。试验期为28天。结果:饲喂半胱胺的试验组第一周平均活重比对照组提高4.27%且差异显著(p〈0.05);饲喂第二周平均重比对照组、绿益康组和四黄素组的平均活重分别提高了1233%、11.5%和15.66%且差异都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了4.29%,料重比降低了22.7%,育成率提高了3.8%。饲喂绿益康的试验组第一周,平均活重比对照组和四黄素组分别提高了5.04%和4.76%且差异都显著(p〈0.05),三周后平均活重提高了3.96%,平均日增重提高了4.92%,料重比降低了15.7%,育成率提高了75%。饲喂四黄素的试验组平均重提高0.93%,日增重提高了4.92%,料重比下降了20%,育成率提高了7.5%。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绿益康防病促生长效果最好。半胱胺对草杂鸡的促生长效果最好且在饲喂半胱胺的第一、二两周后差异显著(p〈0.05),四黄素有明显的防病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9.
以聚碳酸酯滤膜为模板,采用化学沉积法将Au沉积到膜孔道内,制备了直径约10nm的Au纳米通道膜(Au.Mem),对巯基苯胺(PATP)通过金一硫键共价自组装至Au纳米通道孔壁上,形成致密单层氨基末端的Au纳米通道膜(PATP—Au—Mem),pATP末端氨基在较低pH值条件下易被质子化而使Au纳米通道膜带正电荷,对于荷正电的物质通过纳米通道膜具有静电斥力作用.利用染料木素与铝可形成荷正电的螯合物后不易通过Au纳米通道的特性,在pH=4.5的条件下,基于PATP。Mem膜分离了大豆异黄酮单体染料木素与大豆黄素,其分离度可达6.91.  相似文献   
40.
研究桑黄素(Morin)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活力的影响和抑制效应的结果表明:桑黄素对蘑菇酪氨酸酶的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导致单酚酶活力和二酚酶活力下降50%的抑制剂浓度(IC50)分别为0.08和1.02 mmol/L;桑黄素对蘑菇酪氨酸酶的单酚酶的迟滞时间有明显的延长效应,0.175 mmol/L桑黄素使得单酚酶的迟滞时间从24 s延长到362 s,迟滞时间增加了14倍,酶的稳态活力下降了61.9%;桑黄素对二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常数为0.55 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