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综合类   2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most provocative aspect of this study is its original findings on the toxicity of diphenyl-pentenone (1,5-diphenyl-2-penten-l-one, DP) against the three kinds of aphids (Maerosiphum granarium Kirby, 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eh), Schizaphis aurantiae (Fosc.)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DP againstdetoxification enzyme system of the aphid (S aurantiae). The result of bioassay in the laboratory shows that the product has strong contact activity and very good antifeeding activity, with higher efficacy than anabasine and nicotine, two botanical aphidicides.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three products against the apterous adult (Mgranarium) are 175.85, 217.23 and 245.22 mg/L, respectively, at 24h of pest treatment. DP is inferior to methomyl in contact assay but superior in antifeeding activity assay against the three aphides. DP has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s on nonspecific esterases, carboxylesterase of aphid (S aurantiae), but it can not inhibit AchE. DP also has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s o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the aphid.  相似文献   
92.
解毒酶GSTM1和GSTT1缺失与广西肝细胞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M1和 GSTT1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风险的相关性 ,在广西黄曲霉毒素(AFB1)高污染区 ,用 PCR技术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和非肝细胞癌成人血样中 GSTM1和 GSTT1的存在或缺失。肝细胞癌组 (HCC) 181例 ,经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 ,对照组 36 0例 ,由非肝细胞癌成人组成。结果显示 ,GSTM1和 GSTT1零基因型的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 4 7.8%和 4 2 .7% ,在肝细胞癌组分别为 6 4 .6 %和 5 9.7% ,两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GSTM1和 GSTT1联合零基因型在肝细胞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 38.2 %和18.5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说明 GSTM1和 GSTT1零基因型在当地与 AFB1诱发肝细胞癌的风险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93.
采用50μg·(kg体质量)-1的微囊藻毒素·LR(MC-LR)、2 mg·(kg体质量)-1的脂多糖(LPS)和50μg·(kg体质量)-1 MC-LR+2 mg·(kg体质量)-1 LPS分别活体腹腔注射鲢鱼、草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MC-LR和LPS对鲢鱼、草鱼肝脏alph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rh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解偶联蛋白2(UCP2)等去毒相关基因活体诱导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鲢鱼、草鱼GSTA和GSTR的不同诱导变化除与两种淡水鱼类对毒素的耐受性相关外,还与毒索剂量、诱导时间等因素相关.LPS对GSTA和GSTR基因组成型、诱导型的不同作用,可能与调制因子LPS对不同生态习性淡水鱼类肝脏GST基因表达水平的调制作用不同有关.UCP2与GPX也分别在抑制过量ROS发生方面与肝脏抗氧化胁迫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腹腔注射IRPS对中华鳖肾脏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共分4组,每天注射1.5 mg/只、3 mg/只、6mg/只组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注射3 d.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IRPS对中华鳖肾脏SOD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GSH-PX酶活性.1.5 mg/只组的IRPS对中华鳖肾脏CAT酶活性影响不显著,3 mg/只、6 mg/只注射组却能显著提高CAT酶活性;1.5 mg/只、3 mg/只注射组IRPS对中华鳖肾脏MDA含量影响不显著,但6 mg/只剂量组却能显著降低中华鳖肾脏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95.
摘要: 目的 研究 Apelin-13 侧脑室注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侧脑室埋管后,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脑缺血 2 h 后侧脑室注射给药。再灌注 24 h 后进行 Zea-Longa 神经功 能评分;TTC 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试剂盒测定大鼠脑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 的活性;Western blot 法测大鼠脑组织 Bcl-2、Bax 和 Caspase-3 三种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pelin-13(1. 0 μg·kg - 1 )侧脑室给药能改善大脑的神经功能, 减少脑缺血面积,降低 iNOS 活性,增加 GSH-PX 活性,增加 Bcl-2 的表达,减少 Bax 和 Caspase-3 的表达。结论 Apelin-13 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 NO 水平,加强自由基清除,以及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下降幅度、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7.
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C与自由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谷胱甘肽、维生素E、维生素C与自由基关系的论述,阐明了这几种物质在机体内对自由基产生和消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在新亚铜试剂存在下能被Cu2 + 氧化而产生Cu+ 络合物, 该络合物在454nm 处有特征吸收. 采用导数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GSH. 系统研究了导数动力学方法的实验条件, 并对流动注射装置进行改进, 保证导数光谱峰高的准确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 加入导数技术可基本消除因采样时间不准给流动注射方法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99.
血吸虫抗原肽对某些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防治肿瘤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医学难题之一,世界各国有为数众多的医药学家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从已知的或新发现的各种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多肽化学的发展,具有各种生理活性的多肽分子不断被发现,而多肽分子作为天...  相似文献   
100.
段学辉  谢雷波  王锦 《江西科学》2005,23(6):750-753
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简单介绍了酶法生产谷胱甘肽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