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本文报道了江西产的蹄盖蕨科Athyriaceae、金星蕨科Thelypl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的26新种.主要为中文及拉丁文的特征集要,详细描述将见于江西植物志第一卷.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贵州主要药用蕨类植物的野外调查、资源搜集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介绍了贵州丰富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阐明了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栽培特性等状况.采用植物分类法、物候观测法、资源调查和引种栽培等方法,探讨和试验研究贵州药用蕨类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技术,为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保存以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海南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海南岛蕨类植物有56科、140属、438种,其中有8个优势科.对海南岛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得知,海南岛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的97.5%、属的92.5%、种的83.6%为热带分布类型.对海南岛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分析,它们分属于5个生态分布类型.并根据其用途,把海南蕨类植物分为观赏蕨类、药用蕨类、食用蕨类、工业用蕨类、手工业用蕨类等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南岛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如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宣传等等.  相似文献   
104.
从分布、药性、民间药用主治的角度概述了井冈山地区民间习用的18种药用蕨类植物,并对充分开发利用井冈山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5.
汤欢  薛跃规  伍明凤 《广西科学》2014,21(5):534-540,549
【目的】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本底还不清楚,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丰富该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资料,促进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该保护区的植物资源。【方法】通过野外标本采集、调查,室内整理、鉴定,对该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保护区蕨类植物共有37科,69属170种。热带科与温带科比例为12∶1,热带属与温带属比例为3∶1。属于东亚分布及其变型的属共有8属,其中,4属为中国-喜马拉雅变型,1属为中国-日本变型。【结论】该保护区少种科、属数量多,区系热带性质明显,蕨类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植物志》的研究与编撰工作,从1958年正式启动,2004年全部完成,历时近50年。全书共80卷126册,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基本资料,也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它被誉为中国现代科学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我国几代植物学家,从酝酿、准备算起,以近百年的时间历尽种种艰难才得以完成的。 1994年,时任《中国植物志》副主编、并长期负责编委会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崔鸿宾,奉主编吴征镒院士之命,撰写了“《中国植物志》编研史”初稿,拟作为第一卷“总论”的组成部分。同年7月16日,崔鸿宾在工作时突然病倒离世,所写初稿后由其姐姐、北京大学崔一华先生帮助整理誊清,并于1995年提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由于种种原因,已正式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7章“《中国植物志》编研简史”(5000字)系以该稿为基础之一加以删节而成。2006年初夏,崔鸿宾的妻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谢玉如女士,将该稿交与本刊。吴征镒院士曾提议改用《〈中国植物志〉编研的经验和教训》,以别于现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7章标题。本刊经与谢玉如女士协商,以现在的标题刊发。另外,限于篇幅,省略了原稿中编委会名单。 崔鸿宾,1928年出生于北京。早年就学于北京汇文小学及中学,1947年进入中法大学生物系,院系调整后于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的研究。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以及相关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筹备;1959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成立,即担任秘书工作;1973年任第二届编委会常委兼秘书,主持编委会的常务工作;1976年任第三届编委会副主编兼秘书,后一直担任副主编,直至1994年7月因病去世。在他去世后。由《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编写工作简讯》印行了纪念专集(第74期,1994年8月22日),同时,该志中英文版联合编委会决定将英文版第16卷献给他以表纪念。 作为亲历者,崔鸿宾先生的这份遗稿较为真实、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这一重大科研活动的过程;而作为附件发表的手稿《〈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计划(草案)》、《〈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规格(草案)》和《〈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要求》,融入了作者对于植物志编研后续工作的想法,以及对于中国植物分类学今后任务的看法。今日读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它们珍贵的史料价值。全面、真实、生动地记录现代科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并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总结那一段段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本刊的宗旨,也是本刊藉该文所期望引导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是1994年6月—7月、1995年6月—7月和1996年5月—6月对三清山蕨类植物调查采集后整理而成,共记载蕨类植物34科71属179种(包括7变种1变型),采用秦仁昌教授(1978)对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编排  相似文献   
108.
佛坪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坪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水平分布与这一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垂直分布分为4个带谱。该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共95种,隶属于20科43属。在区系结构上表现出3个特征:①种系密度大,成分多样;②属的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亚热带性质;③该区属于“耳蕨—鳞毛蕨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09.
浙江省观赏蕨类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观赏价值较高的蕨类植物共50种,分属46属,37科,并对其观赏特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0.
4种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des),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r),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palustris),亚洲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asiatica)的孢子做了扫描电镜的观察。对每个种的孢子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为蕨类孢子形态学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