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首次报道了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中蕨类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基础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2.
陕南化龙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龙山共有蕨类植物26科、46属、114种。本文对该区蕨类植物的科、属、种进行了统计,其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8个类型。本区与我国8个山地蕨类植物区系比较表明,化龙山与神农架关系密切,属同一自然区,与其它山地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93.
《中国植物志》的研究与编撰工作,从1958年正式启动,2004年全部完成,历时近50年。全书共80卷126册,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基本资料,也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它被誉为中国现代科学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我国几代植物学家,从酝酿、准备算起,以近百年的时间历尽种种艰难才得以完成的。 1994年,时任《中国植物志》副主编、并长期负责编委会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崔鸿宾,奉主编吴征镒院士之命,撰写了“《中国植物志》编研史”初稿,拟作为第一卷“总论”的组成部分。同年7月16日,崔鸿宾在工作时突然病倒离世,所写初稿后由其姐姐、北京大学崔一华先生帮助整理誊清,并于1995年提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由于种种原因,已正式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7章“《中国植物志》编研简史”(5000字)系以该稿为基础之一加以删节而成。2006年初夏,崔鸿宾的妻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谢玉如女士,将该稿交与本刊。吴征镒院士曾提议改用《〈中国植物志〉编研的经验和教训》,以别于现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7章标题。本刊经与谢玉如女士协商,以现在的标题刊发。另外,限于篇幅,省略了原稿中编委会名单。 崔鸿宾,1928年出生于北京。早年就学于北京汇文小学及中学,1947年进入中法大学生物系,院系调整后于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的研究。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以及相关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筹备;1959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成立,即担任秘书工作;1973年任第二届编委会常委兼秘书,主持编委会的常务工作;1976年任第三届编委会副主编兼秘书,后一直担任副主编,直至1994年7月因病去世。在他去世后。由《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编写工作简讯》印行了纪念专集(第74期,1994年8月22日),同时,该志中英文版联合编委会决定将英文版第16卷献给他以表纪念。 作为亲历者,崔鸿宾先生的这份遗稿较为真实、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这一重大科研活动的过程;而作为附件发表的手稿《〈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计划(草案)》、《〈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规格(草案)》和《〈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要求》,融入了作者对于植物志编研后续工作的想法,以及对于中国植物分类学今后任务的看法。今日读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它们珍贵的史料价值。全面、真实、生动地记录现代科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并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总结那一段段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本刊的宗旨,也是本刊藉该文所期望引导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4.
川西雅砻江上游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砻江上游地区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西北部,在中国植物区系划分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中的横断山脉植物地区.该区域蕨类植物有20科,以世界分布型为主,共有10科,热带分布科7科,温带分布科3科.该区域蕨类植物有29属,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6属,热带成分8属,温带分布13属,中国特有分布2属.该区域蕨类植物有71种,其中中国特有分布34种,占该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47.89%,隶属于13科20属.该区域蕨类植物的区系特点表现为:优势科、属不明显,科内属、种贫;属、种的特有化程度高;植物区系交叉过渡明显.  相似文献   
95.
《河南植物志》蕨类植物补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补《河南植物志》蕨类植物(Pteridophyta)6种2变种:栗柄金粉蕨(变种)、球腺肿足蕨、云南铁角蕨、河南瓦韦、太白瓦韦、褐柄剑蕨、多果满江红(变种)、细叶满江红.  相似文献   
96.
经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58种,隶属于47科109属,其中所含种数超过10种以上的有9科,占该区蕨类植物种类总数的65.28%,所含种数超过5种的属共有24属,占总种数的56.94%;根据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本区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类的68.08%、73.64%、44.76%,表明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该区有80种中国特有分布种,并形成了以该区为分布点的6种广东特有种;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粗齿桫椤(A.denticulatea)、大黑桫椤(A.gigantea)、小黑桫椤(A.metteniana)、黑桫椤(A.podophylla)、桫椤(A.spinulosa)等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应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7.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表明,井冈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13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37科63属,占江西药用蕨类植物种数的68.7%,区系分析显示该地药用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丰富的温带成分.功能研究表明药用蕨类植物功能多样,并对该地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表明,井冈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13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37科63属,占江西药用蕨类植物种数的68.7%,区系分析显示该地药用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丰富的温带成分.功能研究表明药用蕨类植物功能多样,并对该地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
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鸡公山自然保护区56种族类植物名录,它们隶属19科,30属。  相似文献   
100.
鄂西后河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