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0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303篇
系统科学   42篇
丛书文集   269篇
教育与普及   35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1篇
现状及发展   49篇
综合类   635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61.
采用电化学沉积和高温热氧化法制备了La/V2O5复合电极材料.研究了电位范围、扫描速度和焙烧温度及La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利用SEM,EDS和循环伏安法对所制备的复合电极的形貌、组成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a/V2O5复合材料主要由V、O、La组成;V2O5粒子形成层状结构,La弥散分布在层状结构的间隙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煅烧3 h温度为200℃所得的样品在电位范围为0.2~1.0 V,扫描速度为0.1 mV/s的2 mol/L KCl溶液中复合电极的电容性比纯的V2O5明显提高,且La含量为0.005 g时比电容提高了51%.经1000次循环后,循环稳定性较好且容量衰减仅为初始容量的10.3%,适于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962.
石墨烯二维材料有着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多个科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Cu-Ni合金表面制备了二维石墨烯薄膜并揭示其生长机制;研究生长时间、温度等对石墨烯覆盖度和晶格质量的影响.通过优化生长条件,成功制备了大面积单层及具有强烈层间耦合作用的AB堆叠双层石墨烯薄膜.进一步运用表面沉积技术在单层石墨烯上构建零维Au团簇和二维Au薄膜,研究其对石墨烯电导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Au的形态及覆盖度影响石墨烯电导特性的规律.据此制作了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器件,通过精确控制Au的覆盖度,实现石墨烯电导类型和载流子浓度的有效调控,拓展了其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3.
MEVVA离子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蒸汽真空弧放电能够产生高密度的金属等离子体.通过二或三电极引出系统,可以把金属等离子体中的金属离子引出,并加速成为载能的金属离子束,这是MEVVA离子源技术.将载能离子束用于离子注入,可以实现材料表面改性.经过MEVVA源离子注入处理的工具和零部件,改性效果显著,因此MEVVA离子源在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利用弯曲磁场把等离子体导向到视线外的真空靶室中的同时,过滤掉真空弧产生的液滴(大颗粒),当工件加上适当的负偏压时,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工件表面沉积,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平整致密的薄膜,称为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是一种先进的薄膜制备的新技术.此外,将MEVVA离子注入与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相结合的复合技术,可以首先用离子注入的方法改变基材表面的性能,再用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的方法制备薄膜,可以极大的增强薄膜与基材的结合强度,得到性能极佳的薄膜.适用于基材与薄膜性能差别大,结合不易的情况(例如陶瓷、玻璃表面制备金属膜).本文简要介绍了MEVVA离子注入技术、磁过滤等离子体沉积技术和MEVVA复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964.
鄂尔多斯西北缘岗德尔山地处黄河中游,介于河套和银川盆地之间,山体西侧广泛发育河湖相沉积构成的阶地,留下了更新世以来黄河贯通两盆地的记录,是解剖新构造运动和水系关系的典型区域。作者实地详细考察了岗德尔山西侧的构造与地貌,发现了被抬升成阶地的河湖相沉积层,揭示了阶地高度沿现今黄河显示出"低-高-低"的拱形特征,T2阶地河湖相沉积层露头顶部和中部的光释光年龄分别为82.23±9.88 ka、116.76±11.41 ka,底部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为467±124 ka。阶地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岗德尔山西侧中、晚更新世曾经存在过连接河套和银川两盆地的河湖地貌,岗德尔山沿着桌子山断裂带(主要是岗德尔山东麓断层)抬升的同时,山体还有向北扩展的趋势。由于构造抬升,湖泊缓慢萎缩,河流逐渐占优,留下了现今所见的两级河湖相阶地。研究揭示,银川与河套两盆地本已沟通,更新世构造抬升使两盆地之间的湖泊逐渐缩小,河流逐步壮大,最终形成现今所见的黄河。  相似文献   
965.
高频海平面的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由于区域海平面升降指标、构造沉降、降雨和沉积物年代等诸多因素的困扰,长期难以达到统一的认识,影响全球变化的2个重要因子——海平面升降和气候变化之间驱动与响应机制的讨论。以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钻孔为例,基于旋回沉积学和磁化率值大小变化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以SX97钻孔记录的地磁倾角变化与从亚洲其它湖泊重建的地球磁场长期变化曲线相对比,确定沉积物的年代学框架。进而以环境磁学参数χARM/SIRM为高频海平面波动的替代性指标,讨论珠江三角洲百年-千年尺度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的初次海侵发生在约9.2 ka BP,在9.1~7.7 ka BP和4.0~3.2 ka BP分别存在2个高海平面阶段,几次显著的低海平面时期,如1.2~1.5,3~3.2,4.0~4.75,5.25~5.75,6.2~6.3和7.25~7.75 ka BP与全球变冷事件或东亚夏季风的减弱相一致,说明在全球尺度,高频海平面的波动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存在同步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6.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ITO基片上制备不同退火温度的掺镧钛酸铋Bi1.6La0.4Ti2O7(BLT)薄膜。研究了其结构、介电性能、漏电流密度与外加电压I-V关系曲线和光学带隙。XRD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经500、550、600℃1 h退火后的薄膜的主晶相为烧绿石结构,无杂相生成,600℃时BLT薄膜衍射峰比其他两种温度的强。在1 kHz频率下测得的介电常数、损耗因子分别为114,3%;129,3%;194,6%。BLT薄膜的漏电流密度与外加电压关系曲线表明,BLT薄膜600℃的漏电流比550和500℃稍微减小。通过透射谱分析得到BLT薄膜的光学带隙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均为3.7 eV。这些结果表明制备BLT固溶体薄膜较佳为退火温度600℃,具有较好的性能,在光电器件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7.
李刚  刘清 《山东科学》2014,27(6):100-104
定义了乘法含幺半环的拟分配格S=[D;Sα]的同余格的一个子格,证明了它同构于Sα(α∈D)的同余格的直积的子格,用同余对刻画了乘法含幺逆半环的拟分配格S=[D;Sα]上的同余。  相似文献   
968.
正习作初稿玩"三国小镇"中午没事,我便叫来李清娟一同玩时下网上最火的游戏——"三国小镇"。"三国小镇"中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和"张飞",可"张飞"还没开启。清娟喜欢"刘备",选了他,我只好选"关羽"。游戏开始了。第一关是打僵尸和牛头怪。我俩敲击键盘,只  相似文献   
969.
采用两步电化学沉积法在Cu衬底上沉积得到ZnO纳米结构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发现先在Cu衬底上沉积一层Zn致密膜,更有利于在其表面上得到附着力强、形貌较好的ZnO纳米结构膜。系统考察了沉积温度和沉积时间等工艺参数对ZnO纳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温度和沉积时间对晶体结构和形貌有显著影响,通过对工艺进行适宜控制可以得到结晶性良好的六方纤锌矿型ZnO纳米结构膜。以罗丹明B为目标有机污染物,分析了ZnO膜的光催化性能,表明所制备的ZnO膜可以作为光催化剂,其光催化效率可达到72.4%。  相似文献   
970.
In this study,T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SiO2 substrates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 using TiCl4and NH3 as precursors.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of the TiN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methods.Using 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TiN films demonstrated polycrystalline structure with(111)preferred orientation. Film thickness was measured by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SE) and a stable growth rate of 0.0178 nm/cycle was reached after 500 deposition cycles,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essence of ALD as a surface-saturated self-limiting reaction. Film resistivity measured by a four-point probe continuous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osition cycles until it reached the minimum value of 300μΩ cm at 5000 deposition cycles with a thickness of 87.04 nm.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morphology of the TiN films at different deposition cycles ranging from 50 to 400 were analyz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The AF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itial film growth follows the Stranski-Krastanov m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