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青藏高原北部的早期隆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变形隆升时间及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控制的河西走廊盆地是位于高原最北端的新生代前陆盆地, 其中巨厚的沉积物和沉积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盆地中最老新生代地层火烧沟组为山麓-河湖相沉积, 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高精度古地磁学与岩石磁学测年表明它们的年龄分别约为40.2和33.4 Ma, 前者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北部早期隆升的最晚时间, 推断导致高原北部隆升的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缘最迟在那时就已到达高原最北部, 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最晚也在那时形成和连通.后者揭示高原发生了第二次强烈变形和隆升, 并导致了盆地自此以来顺时针旋转了17°, 并使火烧沟组顶部代表的晚始新世高原最早期夷平面瓦解.  相似文献   
62.
甘肃发现中新世鸵鸟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连海  周忠和  张福成  王赵 《科学通报》2005,50(12):1286-1288
最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哺乳动物学家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工作时, 采到一件属于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型地栖鸟类的腰带骨骼. 经研究, 这一大型鸟类属鸵鸟类的一个早期代表, 可归入鸵鸟属(Struthio). 从中新世至上新世, 鸵鸟化石通常和三趾马动物群共生. 化石产出地区临夏新生代沉积盆地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地层保存连续完整[1,2], 产大量哺乳动物, 其中也含不少鸟类化石. 其生存环境为广阔的湿地和草原........................  相似文献   
63.
结合野外产状,通过对塔子山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地幔捕虏体在显微镜下进行详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得到玄武岩为块状构造,斑状结构,大斑晶矿物主要是橄榄石、辉石;基质呈玻晶交织结构或间粒-间隐结构,主要是长柱状长石、双锥状六边形橄榄石、辉石、少量副矿物和玻璃质。玄武岩携带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以镶嵌不等粒状结构为主,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少量尖晶石组成。  相似文献   
64.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X节理及节理擦痕反演了南大巴山前陆断褶带西段构造应力场(状态).早期平面X型节理发生于J3-K1,σ1方向NE-SW,σ2直立.稍晚的"断坪-断坡"型节理及剖面X节理,σ1同样NE-SW向,但σ2为NW-SE向.K2-E的与褶皱主期同期的逆冲型纵节理σ1方向NE-SW,σ2为NW-SE向.稍后的走滑型斜节理及横节理σ1也是NE-SW向,σ2为铅直方向.右旋走滑型纵节理是由前期逆冲型纵节理在褶皱作用的后期(E)由于褶皱轴的顺时针旋转而转化来的,σ1方向近SN向.逆冲型横节理及斜节理由前期走滑型横节理及斜节理在NW-SE向压应力作用下转化而来,时间约为E末.左旋趋势的纵节理和正断趋势的纵节理形成于第四纪,是NE-SW向拉张应力场以及E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形成本区多期应力场力源分别来自于北大巴山的向南西推覆作用(J3-E),江南古陆区的向NW方向的挤压(古近纪末)以及上扬子克拉通的向南东运动(新近纪至第四纪).  相似文献   
65.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在自然科学层面。我们用作能源的煤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大自然形成煤要用数百万年乃至数亿年的时间。而人类大规模地消耗煤只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说我们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并不过分。从全球比较看,中国在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上实在是过于奢侈。  相似文献   
66.
文章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方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新生代辉绿岩4个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45.3±1.3)、(59.8±1.7)、(40.5±0.7)、(44.8±1.1) 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古新世和始新世,表明苏北盆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的特点。苏北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的发育过程受郯庐断裂带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总体上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形成的弧后拉张环境,其中早期岩浆活动明显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的控制。锆石U-Pb年代学特征显示,在吴堡期2套辉绿岩就已经开始上升侵位,而并非是相关文献中的三垛期。此次工作获得的锆石年龄多集中于40.5~45.3 Ma,而其北西侧的渤海湾盆地新生代锆石年龄多集中于60~50 Ma,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起的弧后伸展区域变迁。  相似文献   
67.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论界关于山东作家群的研究可划分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与新世纪以来两个时期.这20多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地域文化对山东作家群的影响,二是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渗入,三是对新生代作家的研究,四是以其他一些新的视角看待山东作家群的创作.  相似文献   
68.
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层序的构成样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我国东部跨不同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单元的多个陆相断陷盆地,如济阳凹陷、南阳和泌阳凹陷、南堡凹陷、歧口凹陷、江汉盆地、东濮凹陷、百色盆地和苏北盆地等,以层序界面和层序单元的精细划分为基础,对古近系-新近系的构造地层格架和层序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犁式断坳型和陡倾式断坳型2种类型层序地层格架和断坡带型、弯折带型、枢纽带型(或斜坡型)3种典型的层序构成样式。不同级次的构造控制着层序的发育和层序样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储集体展布和烃源岩潜力具有重要预测功能的层序地层模式,从而为我国东部具有地域及地质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一套新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69.
Supported constantly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eng Tao's research team from the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 cently studied the late Cenozoic mammalian fossils, terrestrial biostratigraphy, and climatic and environ- mental changes widely and deeply, discovered hundreds of fossil localities and very abundant mammal spec- imens, and demonstrated the Linxia Basin as an area with the most complete depositional strata and the richest mammalian fossils of the late Cenozoic in Eurasia.  相似文献   
70.
胡镕  陈天宇  凌洪飞 《科学通报》2012,(Z2):2757-2766
尽管深水环流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水循环在过去的变化目前仍知之甚少.铁锰结壳的Nd同位素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古海洋环流变化的指标.通过研究位于马里亚纳岛弧附近不同水深的两块结壳(MKD13,1530m;MDD53,2700m)的Nd同位素组成演化,并结合对已发表资料的综合分析,获得了对该区中新世以来古洋流演化的初步认识:在中新世,结壳MDD53的Nd同位素组成保持稳定(εNd:ε4.0~ε5.0),且比北太平洋同时期类似水深的结壳贫放射成因Nd,反映了该时间段北太平洋西部深水主要受控于来自南太平洋的贫放射成因Nd的深部西边界流;而浅水结壳MKD13的εNd值在中新世持续升高,是由于印尼海道陆续关闭,贫放射成因Nd的印度洋水体通过该海道流入太平洋浅部的水量陆续减少所致.在上新世,结壳MKD13的εNd值保持不变,说明该时间段岛弧来源Nd的量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在早上新世时印尼海道对印度洋-太平洋间浅层海水的流通已经关闭;所以结壳MDD53的εNd值迅速升高,不是由于水体从浅层到深层的垂直输入的变化造成的,而是由于贫放射成因Nd的南大洋深水流入研究区深度范围(~2700m)的流通量从早上新世开始减弱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