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7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自20世纪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发展以来,各种文学思潮更迭迅速趋于多元化。文章阐述了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并分析了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实践和共同特征。这些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752.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753.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分析哈代小说,揭示哈代超前的生态意识。哈代的生态思想可以归结为:热爱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唤符合人类天性的道德关系和两性关系;对其他生物的悲怜情怀。  相似文献   
754.
陈莹 《科技信息》2010,(35):J0313-J0314,J0325
本文尝试建立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包含两个评价标准。一是在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动态互动对等"标准,它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主要基于读者反应。另一个是基于文本的并以"得体"为最高标准并包含诸多参数的实用标准。两个标准构成一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  相似文献   
755.
由于中外生态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界定悬而未决,致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面目有些模糊不清。因而从立足点、指导思想、观照对象、研究范围、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其理论特性予以探讨十分必要。这将有助于人们清楚把握与准确使用这个概念,使之更好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审美效益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756.
魏峰  侯祥保  王锋 《科技信息》2010,(4):205-206
作者认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只有熟练掌握、运用批评的艺术,谨记牢批评的目的,把握住批评的原则,选择好批评的时机,营造好批评的气氛,运用好批评的方式,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57.
混合型认识论一方面承认外在因素无疑影响着知识的辩护过程,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认知过程中加入内在的理性控制条件。基切尔的最小化社会认识论及在其名著《科学的进程》中的运用就是一个例子。目前,对基切尔的最小化认识论的批评基本集中在其个人主义方法论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上。本文指出基切尔的知识理论建立在对合理性问题所作的两个假设上,并论证这两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758.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59.
鲍桑葵认为古希腊的模仿说是西方美学的开端,但这个开端并不是一个公认的清晰的逻辑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话语言说,也就是说,在古希腊的美学话语中,模仿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但使用者们的解释视阈却往往大相径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话语体系中,两人都以模仿作为他们阐述美学问题的核心概念,结论却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60.
人化批评是传统批评中极具特色极富魅力的批评方式,它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和模糊性的传达,调动读者艺术想象的建构性,而且还具有独一的批评效能。作为植根于华夏体验美学的文学观念,极具贡献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的形成。人化批评不仅开拓了人的生命内部审美时空,并凭此观照外部时空的审美,形成华夏美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审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