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5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11.
 通过复凝聚法将β-聚苹果酸(PMA)与壳聚糖(CS)作为壁材,制得粒径为200~600nm,分散系数<0.30的具有长久缓释效果的香精微胶囊.通过Plackett-Burman(PB)实验和Box-Benhnken Design(BBD)优化确定了制备缓释型香精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出制备香精微胶囊的最优条件为:壳聚糖浓度1.5g/L,乳化时间45min、转速600r/min、反应时间60min,聚苹果酸浓度为1.0g/L,聚苹果酸(mL)﹕壳聚糖(mL)=1:2,pH值为6.0,滴加速度为7.5mL/h,芯材添加量为1mL/15mL壁材.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与壁材形成的微球形微胶囊,粒径为480.1nm,包埋率为28.57%,缓释效果持续长久.  相似文献   
112.
原位聚合法制备甲维盐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甲维盐微胶囊制剂.研究了壁材与芯材的比例、分散乳化剂、催化剂、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5因素对微胶囊产品的影响,得出最优化的工艺为:壁材与芯材的比例为m(壁材)∶m(芯材)=8.0∶2.0,以聚丙烯酸钠为分散乳化剂,氯化铵为酸性催化剂,加入速度以2h加完,终点pH值为2.0,缩聚反应温度控制在70℃左右,反应时间为3h,搅拌速度为1000r/min.结果表明以此获得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3.
陈洪燕  赵勇  江雷 《科学通报》2009,54(10):1338-1343
具有多室结构的微胶囊在智能药物输运、微反应器、复杂传感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流体复合电喷技术, 可一步实现多室结构微胶囊的制备. 该胶囊内部各室间有内壁相隔, 每一个内室可独立的封装不同组分, 各组分间互不接触. 将一定数目的较细的内管插于较粗的外管组装了具有分级结构的复合喷头, 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使电喷过程中壳材料形成对核材料的有效并且独立的包覆, 从而导致了多组分同时包覆的多室结构微胶囊的制备. 通过对复合喷头结构的设计可实现对腔室的数目以及相应的封装组分的数目的控制, 并且可方便地扩展到其他功能材料的制备. 该法制备的微胶囊不仅可以扩展单一胶囊的功能, 而且其独特的多室结构可对被封装的核材料进行保护, 尤其适用于活性材料如环境敏感性材料及反应性材料的同时包覆, 将在多组分药物输运、微反应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4.
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及其在红外隐身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提高红外隐身涂料的性能,采用微胶囊技术对相变材料进行封装,将其制成红外隐身涂料并应用于军事目标中,以控制目标表面热惯量及表面温度,消除或降低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别,从而实现对背景红外特征的模拟.根据一般目标表面温度和相变材料所满足的条件,分别以聚酰胺为囊壁材料,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石蜡为囊芯制备了3种不同相变温度的微胶囊相变材料,经过性能测试符合预期要求.并将其制成红外隐身涂料后涂覆在卡车模型上,结果表明,在荒漠丘陵热图背景下,明显提高了目标的红外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15.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粒径为820nm的海藻酸钙微球,同时采用两步成囊的方法在微球表面包覆几丁聚糖半透膜并制备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以肝素为模型药物,考察微球溶胀与非溶胀、加药浓度、载药方式、几丁聚糖相对分子质量、成膜时间、成膜液浓度、几丁聚糖改性物等因素对载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载药量最高可达77.4%.  相似文献   
116.
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预聚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单体量比、预聚反应介质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微胶囊的结构、包覆效果和包埋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物质的量比n(脲)∶n(甲醛)=1∶2.0、预聚反应pH值为8.0、预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可得到以二羟甲脲为主的水溶性透明黏稠预聚物。用此预聚物进行缩聚反应,可制得结构紧密、包覆良好、包埋率为26.7%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17.
采用预乳化-乳液聚合法制备了3种农药微胶囊制剂:20%(质量分数)毒死蜱微胶囊、2.5%(质量分数)氯氟氰菊酯微胶囊和1.8%(质量分数)阿维菌素微胶囊;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3种微胶囊的粒径均小于1.2μm,且分散均匀;3种制剂的热贮、冷贮稳定性符合农药行业要求;制剂中不含苯及其衍生物助剂,无刺激性气味,可降低对人、畜的接触毒性,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118.
首先研究了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聚丙烯(APP/PER/MEL/PP)膨胀型阻燃体系(IFR)的物料配比对PP阻燃性能和抗拉强度的影响,获得了优化配方.然后将优化配伍的APP/PER/MEL/PP与自制的"三位一体"膨胀型阻燃剂微胶囊化山梨醇磷酸酯三聚氰胺盐(MSDM)阻燃PP(MSDM/PP)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SDM对PP的阻燃效果优于APP/PER/MEL,这与MSDM中C、N、P、Cl的协效作用有关.MSDM微胶囊对PP的抗拉强度也有促进作用,这可归因于阻燃剂的微胶囊化增强了MSDM的稳定性以及MSDM与PP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稀禾定微胶囊,并对单体量比、乳化剂种类、芯皮质量比以及酸化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包埋率、表面结构、缓释性、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量比n(尿素)∶n(甲醛)=1∶2.0,采用自制复合乳化剂,芯皮质量比为1∶1.5,酸化时间3 h,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30.6%、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μm左右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20.
采用光学显微镜二次聚焦法测定出微胶囊膜厚,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出微胶囊芯料的释放速率,从而揭示出微胶囊膜厚对芯料释放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甲醛用量、复凝聚次数、芯料用量、搅拌速度、乳化时间等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时微胶囊膜厚、表观扩散系数对芯料的释放速率影响极大,尤其膜厚对释放速率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