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调查评估区内发育的各类地质灾害,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危险性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估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大小提出拟采用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2.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甘肃省10个市州70个县区的941个乡镇受灾,引起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已使365人遇难,10158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179.7万人。据甘肃地震局评估,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42.8亿元,受灾范围之广、破坏之大、损失之重、重建之难,在我省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是仅次于四川的第二大灾区。灾情发生后,甘肃省科学院迅速反应、紧急动员,主动与陇南灾区联系,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专家组,按照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策部署,积极开展了地震次生灾害应急救灾工作。院领导亲赴陇南灾区指导工作,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8月19日,陇南市副市长杨全社、陇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祥等一行代表陇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向我院送来了“灾害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锦旗。院长窦新生、党委书记马琦明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负责人参加了赠旗仪式。杨全社副市长代表陇南人民衷心感谢我院科技人员在抗震救灾中给予陇南人民的无私援助,对我院科技人员在重建家园中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5·12地震发生后,甘肃省科学院广大...  相似文献   
83.
NSFC Earth Sciences Department is about to approve two Director's Fund projects to provide better scientific support to the rescue and relief efforts and collect first-hand data with major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in post-earthquake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ne project 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ess field of post-earthquake (M=8.0) deformation and the strong aftershocks in Wenchuan County and the other is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on geological hazards and secondary disasters of blocking up river caused by earthquake in the County.  相似文献   
84.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地质灾害多发,本文对东乡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时间特征以及危害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乡县地质灾害发育具有周期性、突发性、反复性和危害大的特征。同时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特征。发生时间则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融季节和雨季。  相似文献   
85.
天山天池景区地处中亚山地,地震活跃,冰川退缩显著,过度放牧突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发育。据研究发现,泥石流淤积天池每年达7.3万m3以上,若任凭其淤积天池寿命仅余400年,极端条件下缩短为80年。然而,泥石流是否还会发生,泥石流规模如何,如何处置等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为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开展了天山天池景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长达11年的持续攻关,项目组发现了泥石流由地震、过度放牧与极端气候控制并还会发生。针对泥石流属低频稀性冰川暴雨型的性质,项目组采用"固拦排清"的方式防治泥石流,采用生态移民和坡降调整及国家咨询决策防治区域生态灾害,不仅解决了景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综合防治难题,实现了拦沙减沙、流域生态植被与谷地森林的示范性恢复,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6.
近些年来,随着地壳运动更加活跃和人类的活动不断向山区扩展,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较为频繁,给人们的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做好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治理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该文阐述了滑坡的概念及滑坡的勘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滑坡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87.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龙门山地震地质背景,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成果,结合野外资料,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差异,并探讨影响二者差异的因素,得到以下3点认识:(1)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不同,但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具有诱发作用;(2)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均触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但汶川地震触发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更广泛和持久;(3)水系对地表物质的侵蚀过程因地震驱动的崩滑而被加速。此外,汶川地震的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未来几十年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8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有所加大,然而,由于山区的环境较为特殊,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因此易对山区公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毁坏,从而破坏山区的交通系统建设,严重影响山区的交通运输和行车安全.该文将介绍山区路基地质灾害的广泛定义,讨论地质灾害评估的常用方法,结合常见的地质灾害实例,提出山区公路路基地...  相似文献   
89.
90.
<正>掌握全市低丘缓坡土地数量及分布情况,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全面促进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玉林市开展了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潜力调查。一、技术性分析以区为单位,应用GIS技术,将该区域最新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成果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低丘缓坡土地空间分布信息,统计可利用低丘缓坡的地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