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相山西部河元背地区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元背位于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矿田的西部,相山西部基底东西向河元背-凤岗断陷带与北东向芜头小陂断裂的交汇部位,具有优越的区域铀成矿地质条件。前人在区内发现了湖港、河元背、牛头山三个火山岩型铀矿床,近几年区内实施了铀资源潜力评价和铀矿普查工作,新发现了受南北向苦命山小陂断裂带控制的南北向矿带,提出了南北向构造控矿模式。利用地质勘查及矿山开采资料,结合潜力评价、铀矿普查找矿勘查成果,重点阐述了区内控矿因素,特别是南北向断裂带的控矿作用,总结控矿规律,探讨其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2.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分布着一些晚中生代岩体,其侵位时间在120~128 Ma之间,稍晚于同期华北克拉通内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地区)。文章通过对上述两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张八岭隆起北段岩体的岩浆来源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的,并可能经历了一定的岩浆分异作用;而徐宿地区岩浆可能与深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张八岭隆起北段岩浆来源深度较华北克拉通内部徐宿地区深,断裂带内具有较强的伸展活动及岩石圈减薄程度。分析认为,断裂带的存在和活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具有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
断层封闭性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断裂带内部结构及物性变化、断层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断层封闭的差异性及有限性。探讨了目前国内外断层封闭性研究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看法,指出了断层封闭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应当加强不同方向断层封闭机理理论研究;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手段,不断发展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的地质模型与数学模型;深入刻画断裂带内部结构,完善断层相概念及模式,综合地质、钻井、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方法对断层封闭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4.
 受义东断裂带控制,四扣洼陷北部发育了多种类型油气藏,且义东断裂带南北构造差异明显,造成成藏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义东断裂带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对该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岩心、录井、钻井、地震等资料,对四扣洼陷义东断裂带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与义东断裂带相邻的四扣洼陷沙三、四段具有丰富的烃源岩条件、良好的储盖组合及封闭性,成藏条件十分优越。义东断裂带发育有多个岩性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油藏具有沿断裂带分布及“浊积扇”式等特征。其中沙四段油气成藏特征为南部断阶带以礁灰岩储集层形成的岩性油藏,北部为碎屑岩储集层形成的构造-岩性油藏;沙三段发育小规模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性油藏和浊积水道砂体岩性油藏;沙二段发育扇三角洲和砂质滩坝,常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45.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多米诺骨牌式"有序逆冲褶皱,燕山期在东侧的郯庐断裂带和西侧的兰聊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及燕山-喜山期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下,相继发生了"多米诺骨牌式"有序构造反转和北东向"帚状"走滑运动,依次形成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并相互叠加;不同断裂叠加效应下,各凹陷具有"脉动式"伸展过程,伸展率的差异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成藏要素;济阳坳陷自南西向北东主要含油层系具有古近系至新近系逐渐上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46.
广东庞西垌断裂带发育于钦杭结合带南段,是控制该区域银金矿床的重要构造,也是钦杭结合带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分析了庞西垌断裂带中心发育的糜棱岩及其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分形特征及主要流变参数。研究显示,庞西垌断裂带糜棱岩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S-C组构。σ型旋转碎斑系指示北东向韧性剪切带经历了右行剪切。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矿物颗粒表现出波状消光、核幔构造、亚晶粒化、动态重结晶、单晶拉长及石英晶条带等现象。石英颗粒的动态重结晶作用十分普遍。单个石英晶粒表现为拉长状、锯齿状、港湾状等不规则状边界形态。整体上石英晶粒表现出微弱的定向趋势。根据分形法估算得到的变形温度,结合显微镜下观察的矿物特征,推断庞西垌断裂带内岩石韧性变形温度在600℃左右,相当于低角闪岩相。石英的"重结晶颗粒粒径压力计"估算得到古差异应力下限在9.1~10.7 MPa之间。石英岩的实验高温流变率显示,应变速率应低于10-13.8S-1。这些流变参数可以利用来加深对断裂带韧性变形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7.
针对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多变,油气成藏条件极不均衡,勘探程度尚低的状况,应用断层生长指数分析法和深层地震相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层和构造单元划分及变形特征、火山岩和油气生储盖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具有多期叠瓦冲断和分段性构造特征,从石炭纪末洋壳俯冲结束、弧陆强烈碰撞造山活动后,经历了前陆盆地短期伸展火山活动、前陆盆地前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后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压张转换和整体抬升剥蚀4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有着不同的沉积特征,发育不同的沉积旋回.构造演化不仅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生成,形成了多套断裂体系和地层不整合面,同时也控制着油气成藏期次和运聚过程.受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及储盖组合的联合控制,乌夏断裂带共有4期油气充注过程,油气沿玛湖凹陷呈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48.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the surface fractur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Beichuan City and Yingxiu Town. It was found that the Beichuan-Yingxiu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trends northeastward, dipping to northwest. The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faulting with small amounts of strike-slip movement, and demonstrating various complexities for different areas. The phenomena related to dext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re found in Beichuan City and those related to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in Yingxiu Town. The compressive shortening of the two surface fracture zones in Beichuan City is 2.8-3.9 m and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surface fractures in Yingxiu Town is 0.52 m.  相似文献   
49.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一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作者利用面波层析成像、跨龙门山的被动源地震观测、爆破地震剖面的结果对震源附近的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松潘一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有重大差异.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亮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50.
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与松辽盆地中央拗陷区中浅层系油气聚集密切相关。其发育背景复杂,发育历史漫长,活动期次多,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通过对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系统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断裂带主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一是在沙河子期伸展—拉张阶段形成2条北北东向斜列展布的深层主干断裂;二是拗陷期青山口组第一段沉积末期在深层主干断裂上方的T_2反射层上形成密集分布的小断层带,此时断层带的形成和演化明显受到深层断陷展布格局的制约;三是在萎缩期明水组沉积末期的区域挤压作用使得深层主干断裂发生反转,向上扩展形成一个北北东向的断裂带,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