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2篇
系统科学   53篇
丛书文集   60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85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比较人类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和食管癌细胞系EC-1和EC-109染色体核型,了解食管癌细胞系EC-1和EC-109的细胞遗传特征,为研究食管癌的癌变机理提供了方向.利用秋水仙素、KCl低渗液处理细胞,经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制备染色体,滴片,进行Giemsa染色、镜检、选取染色体长度适中且分散程度好的染色体拍照,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类细胞比较,食管癌鳞状上皮细胞系EC-1和EC-109的染色体核型出现明显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为亚三倍体,众数为46~68条.食管癌鳞状上皮细胞系EC-1和EC-109的细胞遗传特征有显著的异常改变,细胞恶性转化特质明显.它们是研究癌变机理的良好细胞模型,可用于研究CNV与癌变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992.
结合磷石膏晶须的结构特点,对其在造纸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无论是针叶木浆还是漂白麦草浆,抄纸时加填磷石膏晶须可有效提高纸张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等,尤其是磷石膏晶须添加量为30%时,纸张的物理强度性能和填料留着率最高.白度高、成本低的磷石膏晶须作为填料应用于造纸,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993.
强横风下青藏线客车在不同高度桥梁上的气动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模拟自然风和均匀风风速分别为30m/s的情况下,研究不同高度桥梁上列车受到的横向力和侧滚力矩,导出了桥梁上车辆的横向力系数和侧滚力矩系数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桥高为30m时,采用模拟自然风计算得到的横向力和临界倾覆点处侧滚力矩比采用均匀风得到的计算结果分别大约58%和63%,且桥梁越高,计算结果差别越大;车体周围的流场与速度矢量分布方式相似,但采用模拟自然风时,车体的表面压力最大值和车体周围的速度最大值分别为1.14kPa和67.6m/s,远大于采用均匀风时的最大值0.82kPa和58.8m/s;车辆受到的横向力、侧滚力矩基本上与车辆形心处的风速的平方成正比;车辆的横向力系数和侧滚力矩系数均与桥梁的高度呈指数关系,当量横向力系数为0.974,当量车体重心处的侧滚力矩系数为0.082,当量临界倾覆点处侧滚力矩系数为0.592。  相似文献   
994.
结合天然气液化储运过程中低温与常规变压吸附(PSA)工艺,提出低温变压吸附净化天然气工艺.用椰壳活性炭对CO2和CH4单组份气体进行静态吸附,以及CO2/CH4二元混合气体动态模拟吸附分离.利用静态体积法研究-30~25 ℃,1.2~2.5 MPa下CO2和0~4 MPa下CH4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椰壳活性炭对两者的吸附量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动态吸附分离实验压力为0.45,0.85,1.85 MPa,随温度或压力的降低,椰壳活性炭对CO2/CH4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不断增大,温度对其影响效果大于压力的影响,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CH4的动态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椰壳活性炭对天然气脱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5.
为解决并网型风/光/柴/储微电网的能量管理问题,以经济性和环保性为目标函数,考虑各发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并网型微网容量优化配置模型;采用差分排序和差分变异的优化策略且引入Lévy飞行轨迹的机制来改善标准鲸鱼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thm,WOA)的收敛精度和收敛速度;基于所提的风-光-储-网-柴的调度策略,采用改进鲸鱼算法求解配置模型。挑选某地一年四季4个典型日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调度策略和配置模型具有合理性;改进的WOA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微网能量管理问题,在全局搜索和寻优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6.
为了在无线衰落信道下鲁棒和高效地编码传输渐进图像,提出了基于跨层不等重功率分配的编码传输方案。和以往基于不等重功率分配的传输优化方案不同,该方案综合考虑了反馈信道提供的物理层信道状态信息、链路层自动重传信息和应用层压缩编码率失真特性,采用基于解析表达的数值优化算法,求得各个层上最优不等重功率分配策略,减小给定期望传输功率约束下的图像传输失真。实验表明,相对于以往方案,所提方案不但避免了启发式优化算法的高搜索复杂度|而且能大大提高接收端重建图像的峰值信噪比。  相似文献   
997.
面向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动态数据聚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云数据中心设备能耗和数据访问规律的基础上,创建了云计算数据模型,研究了云计算系统任务调度和数据部署层面的节能机制,提出一种面向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动态数据聚集算法。算法分为数据聚集与节点聚集两个层次,在兼顾系统服务质量的同时,按照节点和数据在不同时段的使用情况有效聚集数据,实现原本随机部署的数据与节点的有序化聚集和重新部署,从而使计算存储节点能够轮流运转,部署于云数据中心各区域的温控设备可以更加精确地实施定点环境温度控制。算法达到既充分利用资源,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降低系统的整体能耗的目标。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算法能够保障云数据中心的服务质量,提高设备稳定性,达到了“绿色”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998.
用R.F.磁控溅射法在石英衬底上沉积Ba0.65Sr0.35TiO3薄膜,应用XRD与SEM表征了BST薄膜的晶化行为及其表面形貌.在550℃衬底温度下沉积的薄膜,其表面光滑、晶粒大小分布均匀.应用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在200~900nm的波长范围测量了薄膜的透射光谱,并根据“包络法”理论计算薄膜的折射指数.结果表明,随着辐射波长从650nm减小到480nm,薄膜的折射率从2.04增加到2.15;随着波长进一步降低,折射率急速上升,到420nm时,折射率升至2.40,显示出典型的电子带间跃迁的色散曲线.由“包络法”和Tauc关系确定BST薄膜的光学能隙约为3.66eV.  相似文献   
999.
交通流视频背景较为复杂,当前交通异常事件监测技术无法有效抑制复杂背景下的噪声干扰,导致监测精度低下。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混合动态纹理与李群论相结合的交通异常事件监测技术,通过Gabor滤波器对交通视频图像进行滤波处理,采集图像纹理信息,通过时空方向能量对交通异常事件图像动态纹理特征进行提取。依据李群空间中仿射群组不受外界干扰能够保持形状的特性,把交通异常事件状态变量映射至李群空间进行处理,介绍了李群和李代数之间的空间映射关系,给出交通异常事件状态方程和相似匹配度量准则,利用跟踪图像的加权均值对跟踪模板进行更新,实现交通异常事件的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技术监测时效和精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南极中山站大气六氟化硫浓度本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增温潜能极高、主要来自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其大气背景浓度进行长期监测,对于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南极中山站区2008年2月~2013年1月近5年SF_6浓度的观测资料,对SF_6本底浓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风向为偏东风时大气中SF_6浓度较低,风向为偏西风时浓度较高,这主要是受海陆气团差异引起,而局地源和风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大气SF_6浓度的变化范围为6.01~7.80 pptv,(1 pptv=1×10~(-12)L/L,下同),平均浓度为6.90±0.40 pptv.SF_6浓度呈明显稳定的年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28 pptv a~(-1),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其他观测点较接近,中山站的观测结果可代表南极地区SF_6的本底浓度.通过与全球其他观测点大气SF_6浓度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南半球大气SF_6平均浓度明显低干北半球,北半球是SF_6排放的主要源区;而南半球SF_6主要来源干北半球大气传输和南北半球间大气高度混合,能较好地反映全球大气SF_6本底浓度。南极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是研究全球SF_6浓度变化趋势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