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7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Y+Ba):Cu为1~2的Y-Ba-Cu-O系列超导材料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这一实验范围内Y为15%~40%的任一配比经过通氧烧结后都是欠氧、超导的.观察了不同名义成分的超导体结构,发现它们都含有YBa_2Cu_3O_7的简单正交结构超导相(A相),而差异则体现在另一相(B相)的组分中,即后者似乎起了“吸杂中心”的作用.当Y的含量过多时,在B相上还会发现由Y_2O_3小粒子组成的C相.这些结果可用以解释一系列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2.
脉冲激光沉积TiO2薄膜的I-V和C-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使用355nm激光烧蚀金属钛在p-Si基片上反应性沉积TiO2薄膜,并对Al/TiO2/Si电容器的C-V和I-V特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经过700℃退火处理的薄膜具有高的介电常数46。  相似文献   
13.
秦启宗 《科学通报》1995,40(12):1099-1099
气相小分子在金属单晶表面上解离化学吸附的机理研究十分活跃.目前描述化学吸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机理,即直接解离和前驱态(Precursor)机理.前者认为气相分子与固相表面碰撞能直接解离成碎片吸附于表面上;后者则假设分子入射表面先经中间前驱态再发生解离化学吸附.要深入研究上述不同的吸附机理,分子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通过测定入射分子束的平动能以及入射角对解离吸附的影响,可以获得有关化学吸附的重要信息.在半导体表面气相化学蚀刻反应中Si-Cl_2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文献[4,5]中曾指出Cl_2分子在Si表面上解离吸附是蚀刻反应关键的一步,但是对其吸附机理的深入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将首次采用超声分子束、角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和激光诱导吸附技术,研究Cl_2在Si(111)表面上吸附的平动能效应,并探讨其解离化学吸附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