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7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408篇
系统科学   245篇
丛书文集   240篇
教育与普及   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篇
现状及发展   51篇
综合类   10464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406篇
  2014年   622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656篇
  2011年   686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521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423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上组合地层重要储集岩类型,其形成时间和成因对于该类型储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苏里格东区丰富的取芯资料,根据岩芯、薄片等观察手段,结合常规物性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含“膏模”孔型储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膏模”孔主要发育于泥粉晶白云岩中,位于向上变浅序列中部,常可见未充填—半充填型与全充填型两类。储层特征方面,该类储集岩主要发育“膏模”孔充填残余孔、渗流粉砂间微孔和基岩晶间溶蚀微孔3类储集空间,物性测试显示储集性能优越,平均孔隙度可达5.34%,平均渗透率为1.02 mD。纵向沉积序列显示“膏模”孔发育受沉积旋回控制,旋回中部“膏模”孔内存在溶蚀,内为云质渗流粉砂充填,旋回顶部具有暴露特征,且可见下一次海侵泥质灌入岩溶系统内,各类特征均指示“膏模”孔形成与准同生期岩溶相关,即“膏模”孔形成于准同生期,而非传统认识的表生阶段。  相似文献   
2.
隐性知识反馈环结构是创新研究系统的核心结构,运用组织管理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科研创新系统隐性知识生产转化系统仿真研究,以南昌大学系统动力学创新团队研究系统为例,分析确定该系统的隐性知识量、显性知识量、创新投资量、团队人员数和创新成果量五个核心变量,运用新建的逐枝建模和逐树仿真技术建立五棵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其等价流图模型.运用枝向量行列式新增反馈环计算法,计算出系统包含创新成果流位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的第一类反馈环五条,团队成员数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第二类正反馈环十条.然后,结合模型的仿真曲线和仿真数据,对第一类反馈环进行极性转移仿真分析和主导反馈环转移仿真分析,对第二类正反馈环进行正反馈环的作用分析,以及"原始创新度"低对这十条正反馈环的制约分析,并基于上述十五条反馈环特性仿真分析结果提出四条创新研究系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结合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趋势,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进行了总结,并详细介绍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L油田B区块开展"二三结合"实验区,"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渗流特征对区块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其渗流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代表意义的油藏数值模型,研究区块"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原射孔层和补孔层的渗流特征,分析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不同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采出程度、井底压力、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先通过水驱开发挖潜原射孔层剩余油,提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采出程度,再通过聚合物驱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水驱与聚驱的综合作用,最终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热运动对纳米级磁流变液系统的颗粒团聚行为和宏观流变特性扰动影响不可忽视.为研究施加外磁场后系统微结构与热运动间的关系,探讨在不同颗粒粒径情况下热运动能量在系统总能量中的占比.采用CCD设计方法,分析Monte Carlo仿真获取的颗粒位形信息,生成关于外磁场磁感应强度、颗粒粒径和体积分数的系统热耦合系数<λ>回归模型;成链团聚的临界颗粒粒径计算值比文献经验值高出约23%,证实在考虑系统内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纳米级磁流变液具有更严格的流变现象临界发生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绝缘子在不同电压下表现的积污特性,利用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和电场理论,建立了模拟风沙的多物理场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周围流动速度较小时,绝缘子两端的电压增大,积污质量发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积污与电场力的变化密切相关,结合静电场分析会更准确;周围流动速度较大时,即使电压增大,积污质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高速电主轴温度场分布随转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外壳上布置一定数量的温度传感器,对不同转速下的外壳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将实验结果与ANSYS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在电主轴外壳上布置多个测点测量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电主轴内部温度场分布的可行性;另外还分析了在不同转速下,高速电主轴关键部位的温升,仿真结果表明:主轴在6000~10000 r/min时,温升呈线性增加,在大于10000 r/min后,温升以指数规律增加。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道德实践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道德教育的实践要求、特征、途径等方面,阐述了道德实践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高校道德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强道德实践训练的有关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道不一致性、互耦对最优阵列处理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通道幅相不一致性、互耦这两种误差对最优阵列处理器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只利用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求逆的自适应方法(简称NAMI法),当干噪比(JNR)较大时,这两种误差不会导致零点位置的漂移,但零点深度有所变化;对于信号加干扰和噪声协方差矩阵求逆自适应方法(简称SPNMI法),当信噪此(SNR)较小或较大时,零点位置变化不大,但性能损失比NAMI法严重得多。如果能加以补偿,则SPNMI法与NAMI法有相同的结果。我们用矩量法计算得到的互耦矩阵对此进行了仿真模拟,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DGP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ree representative tran- sects for the "Great Ear" area, a dry salt lake within the Lop Nor bas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p Nor basin is only 5.2 m deep and its lowest point occurs at the center of the "Great Ear". In addition, the basin is asymmetric - steeper in the southwest (0.19‰) and gentler in the northeast (0.09‰). Points along the same "Great Ear" ring were found to have an identical elevation value, but different when from different ones (lower towards the center). The spacing of the "Great Ear" rings wa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rface steepness. The closer the "Great Ear" rings are spaced, the steeper the ground surface, and vice versa.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Great Ear" rings are the former shoreline trails left behind by Lop Nor water during the last few episodes of recession towards its total dry up.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gh precision elevation data, historical accounts, aerial and satellite photographs and imagery, and official topographic maps of the study area suggests that the "Great Ear" area in the Lop Nor basin was incorrectly mapped as being covered by a great body of water on the 1963 topographic map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1958 aerial photographs and newer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dicated that the "Great Ear" ring structure was already in place in 1958 and it continued to appear on the subsequent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out any major changes. It is estimated that lake water in the "Great Ear" area of the Lop Nor basin disappeared between the late 1930s and early 194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