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通过动态监测技术的引进和实施,监控油水井井底压力变化、研究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并利用监测资料的解释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指导实施挖潜,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滨南油田滨660块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该区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中四砂组,砂三中四砂组具有构造简单,储层发育,油层分布广,单层厚度较大,油层物性差,裂缝发育等特点,近几年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该块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调配难度大等问题,研究适合该油层的开发技术:通过启动压力的测定,以应力场和裂缝的研究为核心,建立裂缝型双重介质油藏数模模型,从而揭示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强油藏工程研究,综合应用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井网、井距、压裂缝长、注水时机等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采用早期注水开发,油井井距350m,注采井距250m,开发井网初期九点法,后调整为五点法的开发方案;根据该区特点,参考现代先进工艺技术,研究合理的配套工艺技术。通过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滨南油田滨660块初期产能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该块的采收率,就化堵调剖、射孔、压裂工艺以及注水水质配伍性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分析、测井解释资料为基础,充分结合动态开发数据,分析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孔店油田馆陶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与河流相沉积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侧积作用、垂积作用、前积作用、填积作用以及漫积作用形成的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均不同。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层间物性及含油性差异大,层内岩性和物性在垂向上不均一分布,平面砂体类型多样,物性差别大。不同层次储层的剩余油富集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4.
东营组油藏属于文中油田次生油藏,目前在文中油田文10、文15、文276块等区块多井录井显示较好,且部分井电测结果显示为油层,多年来陆续对该油藏进行了试油试采试验。部分井见到了工业油气流。但是由于对对东营组油藏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需要对东营组油藏展布规律、成藏规模及潜力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并模拟油藏开发历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网格内的流体流动状态及数值的计算来预测不同预案下的开发状况,以预测在不同开采方案下的油气生产情况。【方法】针对河流相整装油藏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参数调整方法并建立动态模型,以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及三维油藏模型为基础,以油田投产以来区块全部油水井动态资料为依据进行研究。【结果】对东营坳陷东部区块开展数值模拟,并对历史动态进行精准拟合,整体含水拟合率从85.3%提升至92.7%;总结了本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4个有利开发区,增加可采储量12.3万t。【结论】油藏数值模拟方案通过对区块整体和单井的拟合,以及数据精准描述地层开发过程及储层动态变化,找到剩余油的分布位置,为制定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临盘油田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部,是典型的陆相沉积复杂小断块油田,含油面积655km^2,石油地质储量1.35*10^8t,经过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储层非均质性相当严重,剩余油分布状况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不加强剩余油研究与挖潜工作,就难以保持老油田的有效开发。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挖掘剩余油,开展了水淹层测井资料解释研究工作,从定性到定量,综合分析了临盘油田水淹层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的低渗油气藏因经济门槛产量限制,使传统储层改造工艺手段在海上油田应用受限。MRC(油藏最大接触位移)储层改造技术可以增加泄流面积,平衡油水流动,实现天然水驱范围的立体延伸,从而降低单井含水,延缓含水上升速度,提高特高含水老井井控范围剩余油资源利用程度。通过对MRC储层改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及优化升级,成功将该项技术由单支井眼的位移分支改造向多分支井眼位移分支改造,从中低含水井改造向特高含水井改造,并进一步向MRC改造(MRC储层改造井二次MRC储层改造)发展。通过大修增产措施实现降水增油,极大地延长了低渗储层低产油井寿命,同时"短、平、快"上产的特点已使该项技术在海上油田挖潜领域实现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文中油田勘探难度大,每年新增探明的优质储量少,远远满足不了产能接替需要。虽然文中油田开发历史长、构造复杂、遗留问题多,但是由于埋藏浅、储量动用好、开发成本低,剩余油潜力区块较多,钻井目标明确,因此依然是中原油田的储量及产量增长点。对于该油田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对油藏精细评价,挖掘局部油气富集区及井损区产能潜力,形成新的产能建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层油藏,考虑井筒储集和二次梯度项的影响,在三种不同的外边界(无穷大、封闭、定压)条件下,建立多层油藏渗流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线性化,经过Laplace变换,得到线性化后在Laplace空间下储层压力分布的精确解;经过分析,构造三种外边界条件下解的相似核函数,进而得到线性化后储层压力分布的Laplace空间解的相似结构。此项研究对多层油藏试井分析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一种方法,并且极大地方便了编制多层油藏试井分析软件,同时有利于提高对多层油藏渗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25东块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也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主力厚油层储量基数大,开发后期仍然是"稳油控水"的主攻目标。开展厚油层砂体解剖研究,并基于构型要素分析法,结合油藏动态资料,探讨剩余油形成机理,预测剩余油分布,最终提出油藏挖潜方向,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铜管拉伸润滑油的热解清洁性研究,分析表明在铜管退火过程中的热解油斑是由于润滑油热解所产生碳质残留物,其形成与工艺润滑油品质及热物性相关,本研究为防止铜管腐蚀、拉伸生产工艺的制定及油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原油萃取法在炼油厂环烷酸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剂、温度、搅拌度及萃取剂与水的比例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原油萃取法预处理炼油厂的环烷酸废水,成本低,适应性强,简便易行,且能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汇率在石油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的关系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采用CARRX模型对原油价格和汇率之间的波动溢出进行相关研究,并假设模型残差项分别服从标准指数分布、标准Weibull分布和标准化的广义Gamma分布。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原油价格与汇率之间存在波动溢出关系;其次,汇率对原油价格的波动溢出作用要强于原油价格对汇率的波动溢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荧光法水中油在线检测仪系统进行了设计并采用独特的“溢流式采样”技术结合非接触式荧光光谱技术来实现水中油的在线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电加热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加热稠油油藏机理,建立了电热过程中电流场,渗流场与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和离散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相应的算法,编制了计算软件并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电加热稠油油藏是一种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石油脱硫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国对燃油硫含量的严格限制,利用微生物脱除石油及其产品中的有机硫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石油脱硫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对石油脱硫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及石油微生物脱硫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石油脱硫微生物的工业化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油中水球静电极化束缚电荷面密度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旋转椭球模型模拟油中水球极化后的形状,将其视为椭圆边界的物理问题,通过儒可夫斯基的正反变换,求解椭球内外的电势、电场,再由电介质的性质和椭圆有关性质,得出了束缚电荷面密度的表达式,并引入了相对束缚电荷面密度概念,得出相对束缚电荷面密度的分布与束缚电荷面密度分布两端增强中间减弱,随着D值增大,束缚电荷面密度由端点到中点的衰减率增大等结果。  相似文献   

18.
炼油厂废水处理污泥热解制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炼油厂废水处理污泥进行了催化热解产油实验,考察了温度(170-300℃)和反应时间(0-90min)对产油率的影响。温度越高,产油率越高,在300℃时,产油率达54.6%,经60min反应接近平衡。讨论了系统质量与能量平衡。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对兰成渝输油管道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武山县响河沟流域内地形、气候、暴雨特征、岩性、土壤、泥石流及其造成的灾害状况等的调查分析,基本探索出泥石流运行轨迹即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泥石流沟因地制宜的实施工程布防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可达到保护管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润滑油边界润滑的失效机理;提出了采用临界温度作为润滑油边界润滑性能评价指标的新思想,开展了边界润滑膜临界温度试验机和试验方法的研究。通过在不同温度点上对润滑油进行摩擦学试验来评价润滑油边界膜的温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临界温度试验方法对于各种润滑油的边界润滑性能有好的分辨性,试验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有好的一至性;在评价润滑油添加剂的作用效果时,临界温度法能够清晰地反出添加剂发生作用的温度区间、以及添加剂的协同作用规律;因此,对于评价润滑油的边界润滑性能,临界温度法比临界载荷和临界速度法更合理和更具优越性;此项研究的推广和使用对于润滑油和添加剂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