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从五个维度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进行了诠释,反恩了古代德性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对现代人的几点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伦理德性就是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论述的重点。亚里士多德从“德性”到“中道”,从“中道”到“应该”,从“应该”到“明智品质”,系统论证了“伦理德性就是中道”这一伦理学命题。正确理解“伦理德性就是中道”的命题,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中道是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的统一;“伦理德性就是中道”与折中主义完全不同;有些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恶的,不存在中道;恪守“中道”时,需要权变,做到两恶之间取其轻。正确理解和努力实践“伦理德性就是中道”这一命题和规范,有利于实现个人德性的和谐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亦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德性是使一个人成为好人并且使其现实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德行则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是人的内在品质,德行则是人的外在品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公民德性的形成以及德行的践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以"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出发点,建立了他的伦理学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地位、条件,幸福与德性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他更强调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指出要通过教育、立法等途径来培养人们的德性,从而获得幸福。对这种幸福观的深入探索有益于我们现代人更好地思考幸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通过批判地继承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正义概念的内涵及其种类,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实现正义的问题。在他看来,正义是人的一种守法且讲究平等的完满德性,其实现需要两个途径:一是个体的德性涵育,即个体应该做公正之事,培养公正、大度、友爱德性,过城邦生活;二是社会的政治建构,即社会应该建构一个体现公共利益的优良政体,实行法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7.
德性伦理学复兴以来,麦金太尔等现代德性伦理学家共同面对一个最基本的难题:重新阐释德性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德性。作为德性伦理学的重要代表,麦金太尔从德性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开启他对德性概念的界定。麦金太尔的德性与实践的关系,就逻辑关联层面而言,"实践"是德性的先在概念;就实质关联层面而言,德性是实现"实践"的"内在善"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实践"活动产生的"内在善"和"外在善"的具体对比,德性与二者的关系亦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分析,揭示了幸福的意义在于追求,拥有财富不等于幸福的道理,指出培养人的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剖析当代伦理学两大类型——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各自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试图证明规范美德伦理学将是现代伦理学的合理建构,并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中探求孔子德性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对于幸福问题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对幸福外在条件的改善与研究上,从而忽视了实践主体精神丰富的重要作用。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幸福不仅是人的实现活动以及对于生活的合理的长期规划,同时也是德性的不断生成活动。相比于“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组织优化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础。鉴于“德性论”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理论优势,可以尝试对西方伦理思想作“德性论”阐述和建构。以界定广义“德性论”范式及教学原则为前提,我们将西方古代至近代的代表性德性理论形态作了梳理和归纳,以期在思想史教学中强化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提升学生把握思想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道,是古希腊渊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在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那里,都有着“中道为善”的思想。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伦理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对传统的中道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他的中道学说。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不仅对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有益于当今道德风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从德性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塑造网民的基本德性。塑造网民基本德性就必须立足网络社会来进行,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采取德性论的理论模式,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视角。实现灌输网民道德认知,培养网民道德情感,锤炼网民道德意志,坚定网民的道德信念,践行网民的道德行为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目的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实现它。最高的善就是幸福,而幸福在于灵魂的逻各斯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不管对于个人的幸福,还是城邦的善,实现活动都很重要,而后者的实现尤其要依赖于政治家运用明智(智谋)的实践。同时,政治家越是有德性,那么在治理城邦的过程中,他越要操劳,甚至不得闲暇,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闲暇是生活的本原,那么,政治家能否在他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幸福和城邦的善,这是现实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严光菊 《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42-1644
感恩不仅是心理学的范畴,更是伦理学的范畴。医学生感恩德性关系医患关系的健康和谐。基于“十八大”精神、生态系统理论和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遵循养成教育的科学规律,从主体、客体和环体不同维度出发,探求医学生感恩德性养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员的党性与人的德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德性的最高境界.失去德性基础,党性就是空中楼阁,枉论先进性.因此,共产党员要塑造好自己的政治形象,永远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从塑造好社会职业形象做起,将加强德性和党性修养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8.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提问,教师提问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双方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幸福问题是一个人人关心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论述最深刻、最系统的哲学家,他以中道为核心的德性幸福观,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幸福,理智地选择过幸福的生活将会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