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枕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5):9-10,13
反向仿冒是未经商标权人许可而撤、换他人合法附贴商标后,再将商品投放市场的行为。对反向仿冒的法律规制在国外早已出现,不同国家基于对反向仿冒性质的不同认识,分别以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规范。新《商标法》将反向仿冒作为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明确予以禁止,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依据,但反向仿冒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配合作用,才能有效规制反向仿冒。  相似文献   

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至十五条列举了该法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混淆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低价倾销行为、商业诋毁行为等11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呈现出新的形态,目前有关法律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能涵盖层出不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对反向假冒、比较广告、新型混淆行为、附赠式有奖销售等具有不正当竞争性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将这些行为纳入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内加以规范,以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3.
对商品生产者的反向假冒行为包括商标反向假冒和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已对商标反向假冒作出了规定 ,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许可撤换他人商品上的注册商标后将该商品出售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则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  相似文献   

4.
禁止混淆是Trips协议和我国新《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所规制的商标权利范围底线,国外立法对“混淆的可能”的规定可资借鉴,通过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在制止混淆方面的对比,明确法律保护商标和商业标识权利人利益以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马伟华 《菏泽师专学报》2002,24(1):65-67,76
将别人附贴在商品上的商标撤掉,再换上自己的商标出售该商品的行为称为“商标反向假冒”。该行为侵犯商标权人的商标与商品的不可分割权,损害商标权人的长远利益,属商标侵权行为。基于我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在此方面的缺失,我们应借鉴国外禁止商标反向假冒立法之先进经验,把“商标反向假冒”明确纳入立法范畴。  相似文献   

6.
余洪 《甘肃科技》2005,21(4):181-182,153
民法上所谓的权利冲突,是指由于某一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种以上权利的产生,并使这些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在我国,由于企业名称权和商标权分别由不同的法律调整,前者主要是受《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保护,而商标权则受《商标法》保护;同时,企业名称和商标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机关管理,且这两个机关在企业名称和商标的注册上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从而导致了企业名称权和商标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三种商业混同行为.商业混同行为是现实中最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危害极大.然而新类型的商业混同行为,如不正当模仿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以及商标与企业名称的混同行为等却因为法无明文规定而得不到有力的规制.建议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新类型的商业混同行为的规定,以完善竞争立法.  相似文献   

8.
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维护我国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出现,谈法在立法体例、实体内容及程序方面暴露出一些缺陷及漏洞.由于当时我国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多见.而且由于受当时经济体制、社会生活状况、立法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调整范围、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对这些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不能很好地予以规制,在层出不穷的新型的有违于竞争原则的但又界于合法和违法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效力明显的减损了,其效力已经脱离了其立法主旨。  相似文献   

9.
网络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日益深入人类社会,深刻的改变着我们自身以及身边的一切,然而存活于原技术层面之上的法律已经被网络远远的抛在了身后。随着超文本网络传输协议的出现,被称为网络核心技术的超文本链接(Hyperlink)技术也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其牵扯到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无具体的规定,只是该法第2条和第9条的有关原则性的规定,权且可以作为衡量其行为的依据。然而,要真正有效地规制此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仅仅依据过于原则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在赋予网络经营者以合法链接权的同时,明确规定他们的链接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立法宗旨之一的同时实质上并未将消费者利益保护具体化。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会给消费者利益带来隐性损害,《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必要加强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其对策是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需要法律规制予以引导和保护。本文论述了公平竞争的意义和作用,剖析了垄断及其他不正当竞争的性质和危害,并就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及需要作出的改进,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将别人附贴在商品上的商标撤掉,再换上自己的商标出售该商品的行为称为"商标反向假冒".该行为侵犯商标权人的商标与商品的不可分割权,损害商标权人的长远利益,属商标侵权行为.基于我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在此方面的缺失,我们应借鉴国外禁止商标反向假冒立法之先进经验,把"商标反向假冒"明确纳入立法范畴.  相似文献   

13.
张小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2,(14):101-101,103
商标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商标权被侵犯却没有被重视,主要体现在假冒或者仿冒的行为;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商标标识侵权行为;反向假冒行为;等等。如何重视对商标权的保护,明晰保护商标权的价值,这是这是知识产权保护对我们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维护我国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出现,该法在立法体例、实体内容及程序方面暴露出一些缺陷及漏洞.由于当时我国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多见.而且由于受当时经济体制、社会生活状况、立法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调整范围、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对这些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不能很好地予以规制,在层出不穷的新型的有违于竞争原则的但又界于合法和违法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效力明显的减损了,其效力已经脱离了其立法主旨.  相似文献   

15.
曾育生 《广东科技》2006,(11):32-33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例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共同形成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提供的是兜底保护,是诚实信用这一民法的“帝王”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具体体现,有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才是完整的。知识产权法修订后增设的诉前禁令制度作为一项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措施,能否应用于反不正当竞争纠纷之中,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做一粗浅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商标法》第四次修改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在第4条中增加了对没有使用目的恶意注册商标的规制,强调了在商标注册申请程序中申请人必须具有真诚使用意图。然而商标注册法律规制的完善之路不能就此止步,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进一步遏制商标抢注和囤积行为仍然任重而道远。对于此,美国《兰哈姆法》中使用意图的注册取得商标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择善而从的规制思路,因此,完善我国真诚使用意图商标注册制应当增加使用意图声明的要求,明确欺骗行为的性质及其法律后果,同时在程序上加强对不具有真诚使用意图的商标申请行为的规制,从源头切断商标违法行为的产生基础和利益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爱 《科技信息》2009,(30):I0385-I0385,I0388
假冒与反向假冒行为已是商标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界对于商标假冒理论已经是很成熟了,但是对于反向假冒理论却仍然有很多疑问与矛盾。其中关于反向假冒是否侵犯商标权就有很多版本,其中商标权穷竭理论、物权理论和诚实信用原则等都否定反向假冒侵害商标权。但是究竟这些理论能否站得住脚,有没有公信力?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最重要的疑问还有我国现在的立法对商标反向假冒的规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标权的保护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商标权人以及社会大众的权利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行业屏蔽视频广告引发的不正当竞争纠纷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构成要素和适用场景颇具争议。2022年11月2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试图将无正当理由拦截、屏蔽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内容、页面的行为认定为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屏蔽视频广告行为的违法性认定还远未达成共识。“劳动专有权”自然法思想赋予了视频网站排他性的独占权,破坏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体系的稳定。在对屏蔽广告行为进行正当性考量时,司法实践中存在抛却合同条款下的权利义务和忽视衡平视频网站、用户、屏蔽方三方利益的倾向。结构视频广告的“免费视频服务+增值广告业务”商业模式,甄别不同单边市场存在的竞争冲突,加强合同双方合意机制的约束,能够有效纾解此类案件中的行业发展与用户便利冲突。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当下常见的各种会展标志权侵权类型,包括:擅用会展标志用于商业目的、交易含侵权标志的产品以及域名或企业名侵犯会展标志权。提出了完善会展标志法律保护的措施,即从法学理论上明确会展标志权的内容,加大《商标法》对会展标志的保护力度,扩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会展标志的保护范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标志管理条例》以完善会展标志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把竞争的重心放在了商业符号意义的塑造上,而淡化行为是一种旨在获取免费广告的行为,它同时也会对商业符号的意义造成稀释.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制淡化行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