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1 8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统计本院十年来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数量、发病率及病因分析和治疗效果.结果:1996年9月-2006年9月共收治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1 886例.其中急性硬膜外血肿678例,占36%,死亡62例,占9%;急性硬膜下血肿585例,占31%,死亡164例,占28%;急性脑内血肿623例,占33%,死亡130例,占20%;总死亡为356例,占19%.手术和保守治疗死亡率分别为26%和3.5%.结论:CT和MRI的使用使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的诊断率大为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伤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性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特点。方法本组共63例,急诊手术25例,保守治疗38例(其中有9例保守治疗失败后中转手术)。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24例,颞肌下减压7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3例;术前根据受伤机制、临床表现、CT资料等初步确定出血位置及性质。结果按3月后GOS评分,良好46例(73.02%),中残8例(12.70%),重残0例(0%),植物生存1例(1.59%),死亡2例(3.17%)。结论单纯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指征可适当放宽,手术方式首选小骨窗开颅,可减少创伤,加快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3.
颅脑闭合性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病,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在临床观察中此类病人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危急肩入生命。我科自1990年1月H992年6月,收治颅脑闭合性损伤病员18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83例,男性112例,女性71例;最小老3岁,最大老朋岁,平均年龄35.5岁,损伤种类:脑组织挫裂伤2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流例;急性硬膜外血肿23例;脑干损伤9例,头皮血肿52例;脑震荡44例;其它4例;手术90例;抢救成功180例;死亡3例。二、观察R护理1、意识状态的观察:由于不同…  相似文献   

4.
探讨一期手术对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一期组40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行一期手术治疗,分期组40例行分期手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h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S100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神经缺损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两组血清NGF、S100-B、MBP、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一期组血清NGF、S100-B、MBP、NSE水平均低于分期组(P0.05)。治疗后一期组恢复良好率(GOSⅣ~Ⅴ级)高于分期组(P0.05),病死率低于分期组(P0.05)。两组均有硬膜下积液、颅内迟发性血肿等并发症,但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一期手术治疗多发性颅内血肿能促进患者神经损伤修复,利于预后,可考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振洲 《甘肃科技》2012,(22):157-158
对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术后不使用抗生素进行了分析。选择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至2012年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0例,年龄55~90岁,平均年龄72岁,男性60人,女性40人,入院时无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血肿量:150~200ml,均手术治疗,单侧钻孔引流60例,双侧钻孔引流40例,术后均不使用抗生素,100例中60例血肿基本消失,40例血肿明显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术,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引流管护理得当,可不用抗生素;患者均无发生颅内感染,7d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常压下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统计本院十年来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数量、发病率及病因分析和治疗效果。结果: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256例,均经常压下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愈。结论: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应首选常压下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 39例病人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其中7例术后血肿残腔较大注尿激酶冲洗,另有1例术后复发,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均痊愈。结论 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认为高压氧用于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方法:临床上用1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方法治疗1-2个疗程进行比较。结果:通过12例患者的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0%以上。结论:高压氧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手术治疗外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治疗慢性、亚急性血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用微创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方法:用微创针取双额部无大血管区向外上斜行,脑表面切线进针治疗慢性、亚急性血肿。结果:本组病例22例,18例血肿全部清除,4例基本清除,全部患者术后颅内高压及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迅速好转,1例在1mo后复发,行钻孔引流后治愈,无并发症。结论:本治疗方法创伤小,在局麻下进行,引流通畅,出血风险小,并可避免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早期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效果。方法:对96例有占位效应的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进行早期手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获得平均1a 3mo的随访,按照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8例;Ⅴ级76例。结论:有占位效应的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应早期手术治疗才能挽救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减轻伤残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老年人胸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6年6月至1998年2月,对32例年龄为60~82(平均683)岁的老年人施行VATS,其中局限性肺切除10例,肺叶切除5例,肺大泡切除3例,肺癌分期5例,胸膜活检、切除及固定术6例,血胸清肺修补、纵隔肿瘤切除及食管裂孔疝补术各1例。占同期VATS手术的377%。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结论:由训练有素并充分了解老年人临床特点的胸外科医生施行VATS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手术的手术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3月-2006年6月的36例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的保肛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有1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占2.7%.19例(52.7%)出现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结论:TME保肛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并保留了肛门功能,应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吉林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型别分布及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ELlSA法检测.结果 男性检出39例,女性检出21例,检出HAV23例,占38%;HBV25例,占42%,NCV6例,占10%;HVD未检出,HEV4例,占7%,HGV2例,占3%.乙型肝炎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丁型肝炎检出率为0.单纯感染56例;1例甲、丙、庚三重感染,1例为甲、乙二重感染.结论 甲、乙型肝炎仍为吉林地区人群感染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适应证及相关临床问题。方法:收集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麻醉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本组2例术中灌注骨水泥时出现毒性反应,经抢救后恢复正常;术后15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并有1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转内科治疗;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有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以上并发症经治疗后治愈或缓解出院。术后下床时间5~14 d,平均8 d;住院时间14~35 d,平均19 d。3例失随访,1例在随访中死亡,53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5个月。49例恢复接近伤前状况,4例恢复后明显差于伤前状况。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脱位及松动病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简单,术后能保持肢体长度,病人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方法,但高龄患者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23例(27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0 4mg/ml的丝裂霉素C ,联合前房穿刺 ,外置巩膜瓣可拆除缝合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23例中功能滤过泡达100%,术后6mo眼压稳定 ,术后仅1例发生Ⅱ级浅前房。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不仅提高了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而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以视物变形为首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7例以视物变形首诊的患者。进行详细病史再询问、详细眼底检查、B超或造影后得出最后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67例(67眼)以视物变形首诊患者中视网膜脱离8例(8眼,11.9%),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29例(29眼,43.3%),黄斑水肿(10眼,14.9%),老年性黄斑变性(20眼,29.9%)。8例视网膜脱离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n=4,50%),视网膜色素变性(n=2,25%),黄斑水肿(n=2,25%)。8例视网膜脱离均进行了视网膜手术,术后B超复查视网膜平坦,术后矫正视力均好转(100%,P<0.01)。结论:症状不典型的视网膜脱离容易被误诊,系统的眼部检查和详细鉴别诊断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 (A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CD4 5设门直接免疫三标记法 ,检测 4 9例AL及MDS患者免疫表型。结果 :ALL双克隆型 9例 ,其中髓系伴T -ALL 3例 ,髓系伴B -ALL 4例 ,1例为髓系伴T、B标记 (CD13 +CD7+CD19+ ) ,1例同时CD7+CD19+ ;ALL同时表达CD3 4 及HLA -DR最高 (6 0 .0 1%) ,明显高于AML、MDS(P <0 .0 0 5 )。AML双克隆型 2 0例 ,7例为髓系伴CD7+ ,2例髓系伴CD19+ ,11例为同时表达CD3 4 +HLA -DR +。MDS患者骨髓细胞表达髓系成熟抗原CD13 +及CD3 3 +增高 ,未发现淋系抗原的表达。MDS -RAEB、RAEBT及转为白血病病例均高表达CD3 4 及HLA -DR抗原。结论 :用三标记法简便易行 ,提高诊断准确性 ;单抗组合应兼顾髓、淋系同时表达 ;应加胞浆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18.
 探讨VEGF和nm23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VEGF蛋白和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0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蛋白56例高表达,19例低表达,1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3.33%,在28例正常黏膜组织中6例低表达,阳性率为21.4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食管癌组织中nm23蛋白24例高表达,23例低表达,43例不表达,阳性率为52.22%,在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23例表达,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2.14%,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癌旁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表达率64%(32/50)较有转移组的表达率37.5%(15/4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和nm2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由此表明,VEGF阳性伴nm23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VEGF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35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均累计2个或2个以上椎体,合并椎旁脓肿32例。患者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0例,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6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0.6)h,平均出血量(400±120)ml。术中3例发生胸膜撕裂,行术中缝合,放置引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3例手术侧大腿前内侧放射痛麻木,经治疗后逐渐消失,2例术后1月余出现复发,伤口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17.1月),骨融合时间平均6.4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末次随访无1例出现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总结隐睾恶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年龄21~56岁,平均36.6岁.其中,腹股沟隐睾6例,腹腔隐睾9例;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3例.临床分期Ⅰa:4例、Ⅰb:5例、Ⅱb:3例、Ⅱc:2例,Ⅲb:1例.其中,5例已行隐睾牵引复位固定术(双侧1例),复位固定与发现睾丸癌间隔14~26 a,平均22.2 a.结果 6例腹股沟隐睾睾丸癌行根治性切除.9例腹腔隐睾肿瘤中,肿瘤根治性切除6例,根治性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2例,1例因肿瘤严重粘连行姑息切除.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13例,精原细胞瘤合并胚胎癌1例,胚胎癌1例.15例患者中1例行严密监测随访,未行进一步治疗,14例行术后放疗,其中合并胚胎癌者及姑息性肿瘤切除术者同时予以化疗.9例随访6个月~9 a,平均3.7 a,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结论隐睾发生肿瘤的概率大于正常睾丸,隐睾应及时治疗并终生随访;隐睾睾丸肿瘤的病理类型多为精原细胞瘤,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