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赖廷和 《广西科学》2000,7(4):309-312
1999年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9种,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atus)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为主要种。(2)污损动物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H)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龄植株上平均达182cm。h/H以5龄树最大,达91.9%。(3)不同树龄植株上的污损动物种群和动物总量的密度均以4龄树最大。潮间藤壶在1龄和2龄树上为密度的优势种,白条地藤壶在3龄后占优势。动物总生物量以2龄树最大。除13龄树外,生物量均以潮间藤壶  相似文献   

2.
荷木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荷木(Schima superba)在3个不同群落中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AFLP分析结果表明其遗传多样性较高。用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分析表明,95.99%的遗传变化表现在种群内,4.01%的遗传分化表现在种群间(P〈0.001)  相似文献   

3.
果蝇姊妹种间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姊妹种共17个地理种群及其它种类的5个地理种群的8种同工酶酶谱,根据其中7种酶(Amy、Ao、Est、α-Gpdh、Mdh、Me、Tyr、To)的条带特征按Forguson及Aquado &Avise的公式分别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以类平均法(UPGMA)进行了聚类分析,绘制出8个种类共22个地理种群的生化系统树,结合姊妹种间无选择杂交可能组合的结果讨论了aurariaspeciescornplex各姊妹种间的亲缘关系、种化模式及分布在日本Kametoku岛上的D.triauraria发生分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3种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厚鱼钩虫(Ancistrum cuassum)、日本鱼钩虫(Ancistrum japonicum)及亚桶形后口虫(Boveriasubcylinduica)。文中活体观察、蛋白银及银地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结构进行了综合描述;,对采自4种不同宿主的厚鱼钩虫种群进行了比较研究。该文系后口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用人工饲料:CAR、ARA、ARA、ARA2、DHA、CD和活饵;蓝藻粉(Spirulina)、中肋骨条藻(Skeletomemacostatum)、扁藻(Tetraselmischuii)和卤虫(Artemia)分别在取自实验室供水系统和自然海区的海水中喂养印度对虾(Penaeusiducus)幼体。结果表明,投喂鲜活铒的印度对虾幼体,在取自实室供水系统的海水中,平均成活率是55%,在取自自然海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蜘蛛新记录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报道11种河北省蜘蛛新记录:(1)镜斑后鳞蛛(Metaleucaugeyunohamensis),(2)松林园蛛(Araneuspineus),(3)板隅希蛛(Achaearaneatabulata),(4)波斑盖蛛(Nerieneclathrata),(5)拟白斑猎蛛(Evarchaparalbaria),(6)莱塞舞蛛(Alopecosalesertiana),(7)伪楔舞蛛(Alopecosapseudocunea ta),(8)埃氏花蟹蛛(Xysticusemertoni),(9)钝叉花蟹蛛(Xysticusobtusfurcus),(10)乳花蟹蛛(Xysticuslaticeps),(11)甘肃平腹蛛(Gnaphosakansuensis),并记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7.
聚羟基烷酸(Polyhydroxyalkanoic acids,PHAs)是一类由许多原核生物在非平衡生长(如缺乏氮、氧、磷、镁等)条件下合成的细胞内碳源和能源的贮藏性聚合物。根据单体中碳原子数目,可以将PHA分为2种类型:①短侧链PHA(short-side-chain PHA,ssc-PHA),单体为含3-5个碳原子数的羟基脂肪酸,以聚- -羟基丁酸[poly-  -hydroxybutyric acid,P(3HB)]和聚 -羟基戊酸[poly- -hydroxyvaleric acid,P (…  相似文献   

8.
HarmonicACsusceptibilitiesasafunctionoftemperature(T),ACfieldfrequency(f),amplitude(Bac)inDCfiedld(Bdc)havebeenstudiednumerically.Thenumericalcalculationisbasedonnonlinearvortexdiffusion.Theresultshowsthatthereexistssecondharmonicalthoughveryweakwh…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内对种群水平上的多刺体蚤(D.sarsiRichard),隆线蚤(D.carinataKing)和多刺腹蚤(M.macrocopaStraus)进行了耐盐力的测试,用多刺透体蚤种群作相关影响因素的测试包括盐价,温度和种群年龄结构引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IntroductionPolyhydroxyalkanoates(PHAs)arebiopoly-merssynthesizedbymanybacteria.Afterthedetectionofpolyhydroxybutyrate(PHB),a...  相似文献   

11.
抚育措施对红树植物幼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研究在次生红树灌木林改造中施肥及除灌两种抚育措施及其组合对红树植物木榄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灌可使木榄高生长提高16.5%,其径生长提高38.9%,幼树叶面积提高43.3%;施肥可使红海榄高生长提高9.7%,基径生长提高14.3%,叶面积提高37.4%;  相似文献   

12.
广西红树林上大型固着污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沿海红树林区有11种红树林上固着动物,它们分属3门4纲6属,其中藤壶、牡蛎和黑荞麦蛤为主要危害种类。开阔海岸红树林较封闭港湾红树林更易遭受固着动物危害。固着动物对红树植物的附着具有选择性,附着机率是桐花树 > 秋茄 > 红海榄 > 白骨壤。就红树群落而言,固着动物的种类由海缘到陆缘,由树的低层处到高层处而减少。最后,讨论了固着动物和一些生态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红海榄群落演替中种群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士楚 《广西科学》1997,4(2):120-123,125
广西英罗绵红海缆群落演替系列为红海榄+秋茄群落→红海榄群落→红海榄+木榄群落→木缆群落,以群落的演替过程作为资源系列,采用Levin公式和王刚改进公式分别计测了红海榄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对这些种群的生态位关系及其对群落演替动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集广西忻城县红渡镇金银花(Lonicera quaponica)种植示范区人工栽培3年生的金银花样品,测定生物量及各器官的主要元素含量,并估算金银花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金银花的生物生产力是藤茎(0.79t·hm-2·a-1)>叶子(0.40t·hm-2·a-1)>根(0.33 t·hm-2·a-1)>花(0.30 t·hm-2·a-1);金银花的主要元素(N、P、K)平均含量显示花(5.68 kg·hm-2)>叶子(4.60kg·hm-2)>藤茎(3.06kg·hm-2)>根(2.93 t·hm-2);金银花年均产干花1.78 t·hm-2,年均经济收入每公顷35600元.  相似文献   

15.
肉桂幼林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对林龄1~4 年的肉桂幼林进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测定, 研究肉桂幼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 (N、P、K、Ca、Mg) 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肉桂幼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4 年生肉桂幼林生物量达到16 361.4 kg/hm 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9 284.5 kg/hm 2·a, 平均林分净生产量为4 090.4 kg/hm 2·a; 林龄增加, 树叶、树枝、树干的组成比例增加, 树根和干皮则呈下降趋势; 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 其次是K 和Ca, P和Mg 最低; 各营养元素贮量在树叶最高, 树干最小; 85% 以上营养元素集中在树叶、树枝、干皮和树根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区中华乌塘鳢的天然资源量及其时空变化动态,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区的内、中、外滩各设置一个圆形封闭定置围网,于2013年的4季度(1月、4月、7月、10月)各选择3 d投放被标志的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区别于野生鱼)至围网中,并在次日用诱捕网捕获,基于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评估野生中华乌塘鳢的天然资源量。结果显示,珍珠湾红树林区中华乌塘鳢的全年平均种群密度为(18.74±4.04) ind./hm2,平均生物量为(1.44±0.37) kg/hm2,其中1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10月,其余时间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其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在红树林中无显著空间差异。红树林为中华乌塘鳢提供繁育场,生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中华乌塘鳢天然资源量下降,应加强监管、保护和相关研究,促进中华乌塘鳢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年平均固碳量的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桉树林分碳固存的影响。【结果】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随着轮伐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7a轮伐期的(75.81±5.12)t·C/hm~2增至13a轮伐期的(180.11±19.97)t·C/hm~2以及21a轮伐期的(192.08±16.50)t·C/hm~2,方差分析表明,13a和21a轮伐期的总生物量碳显著高于7a轮伐期,而13a和21a轮伐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轮伐期延长而显著降低,由7a轮伐期的(89.99±0.35)t·C/hm~2、13a轮伐期的(85.42±0.76)t·C/hm~2下降到21a轮伐期的(74.64±0.24)t·C/hm~2。7~13a仍是巨尾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迅速增长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由7a时的10.78t·C/(hm~2·a)迅速提高到13a的19.54t·C/(hm~2·a),增长81%;21a时巨尾桉人工林进入固碳能力下降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降至3.78t·C/(hm~2·a),固碳能力只是13a的19.34%。【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这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017年2月到2020年1月在广西防城港1.192 7 hm2的废弃虾塘内进行7种肉食性和2种杂食性鱼类的纳潮生态混养试验研究。在塘底挖掘0.8-1.2 m深的庇护沟、水面设置植物遮阴浮床、塘内设红树林造林监测样地。在塘底基础水位设为0.5 m深的条件下,年均渔获生物量为691 kg/(hm2·a),饵料综合效率为35.09%。3年中9种鱼类成活率、占渔获总尾数和占总生物量比例最高的均是黄鳍鲷(Sparus latus),分别达到38.16%、65.2%和35.28%。2020年1月的全捕渔获显示,鲻鱼(Mugil cephalus)、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和灰鳍鲷(Sparus berda)等野生经济鱼苗可随潮水进入塘内生长,个体数可占渔获总尾数的16.9%。在全日潮15 d的潮汐周期中,塘底淹水日数小于6 d时木榄幼苗可正常生长,成活率93.5%。扩大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及生态养殖的规模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对红树林良好环境及高质量产品的认识,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化彬  蓝嘉川  招礼军 《广西科学》2018,25(2):212-216
【目的】了解南宁至友谊关(简称南友)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被的水文效应。【方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了8个不同地点的7种典型群落类型,对其植被枯落物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三豆混播群落(S4)的枯落物蓄积量、吸水速率、有效拦蓄量均为最佳,分别为43.80t/hm~2、4 227g·kg~(-1)·h~(-1)、55.18t/hm~2,而木豆群落(S1)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高,分别达到2 832t/hm~2、283.2%。【结论】三豆混播群落是南友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类型中水土保持效应最均衡的群落配置,具有良好的生态水源涵养及保持的功能,可推广种植,以维护边坡植被和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 > 成熟林(13.47±0.14)g/kg > 中龄林(10.91±0.38)g/kg > 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 > 中龄林(80.25±5.34)t/hm2 > 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