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31条犬施行门腔静脉吻合术,术后24小时内死亡6条,其他25条均获长期存活。经验与体会是:吻合口位置宜低,作吻合处的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仅游离其两旁的浆膜;用心耳钳阻断门腔静脉血流,且钳刃越薄越好;吻合口前后壁均用一般连续缝合;吻合口必须大于1.5公分。本手术在实验医学的用途是:作为外科性急性肝昏迷动物模型的第一步造型手术;研究慢性肝脑病时中枢神经组织化学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研究肝移植供肝灌注液的最佳温度和成分;研究和选择用于肝保存的细胞膜稳定剂;研究血浆各种氨基酸在肝脑病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肝叶切除治疗,其中肝左外叶切除17例,左半肝切除10例,右半肝切除5例,左三叶切除2例,右三叶切除3例,右前叶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2例,肝部分切除26例,左外叶切除术附加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例。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16.7%),1例肝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并发胸腔积液,4例并发腹水,3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胆漏,其余病例均顺利恢复。结论熟悉肝脏解剖、选择恰当的肝切除术式和手术技巧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手术风险系数。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患者术中阻断半肝血流,行肝叶切除、肝内胆管直视下切开取石等手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再手术率以及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可以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失血,保留了健侧肝脏的血运,术中及术后对肝功能损伤较轻。是一种可行、合理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手术风险系数。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患者术中阻断半肝血流,行肝叶切除、肝内胆管直视下切开取石等手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再手术率以及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可以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失血,保留了健侧肝脏的血运,术中及术后对肝功能损伤较轻。是一种可行、合理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肝门胆管癌诊断治疗的经验。方法 :共治疗肝门胆管癌 2 7例 ,其中 2 0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2 2例手术治疗 ,12例后装放疗。结果 :死亡 15例均死于肝衰。结论 :本组肝门胆管癌都属晚期 ,预后恶劣 ,如能及早诊断 ,则切除率会有所提高 ;对不能切除的晚期病例可施行胆肠吻合或扩张狭窄的癌性胆管后置管引流 ,术后经此管辅以后装放疗 ,亦可使肝门胆管癌得到较好的姑息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后肝组织的再生反应。方法:在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60%肝叶的切除加50%胰腺切除和近端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组织化学分别在1,2,3,4d对术后肝组织的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PCNA(核增殖抗原)进行检测。结果:联合切除术后1d,PCNA和TGF—β即在肝组织内表达,3d后表达逐渐下调。结论: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后1d肝组织即出现再生反应,胰腺和十二指肠外分泌腺的多种因子可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8月~2006年8月采用肝切除术治疗8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结石部位和分布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肝内胆管结石以左肝为主(61例)。肝切除也以左肝叶段切除占多数(68例);9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14.8%)。无手术死亡。随访3月~12年.优良效果者占93.3%。结论肝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进行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例成人肝标本上观测肝静脉的汇合类型、开口纵径、横径,肝静脉与门静脉交叉处的长度、横径、两静脉间距离。结果:三条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分三种类型,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及右后上支交叉、肝中、左静脉与门静脉左干交叉。结论: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首选部位是在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及右肩上支之间;其次是在肝中静脉与门静脉左干之间;肝左静脉不宜行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9.
从1981年4月至1988年11月,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并休克病人9例,除1例术后第6天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外,余8例术后效果良好。因髂内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支(男11对,女10对),所以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不会导致骨盆本身及四周脏器的缺血。本组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其方法皆经腹腔内进行,为便于探查及处理内脏损伤,术中应迅速剖解确认髂内动脉及牢靠的结扎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其手术适应症为Trunkey Ⅰ型碾碎性骨盆骨折大出血并休克、早期补液输血无效、双侧腹穿有血、持续腹痛腹胀及后腹膜血肿迅速增大。本组经2年3个月到8年9个月的远期随访结果,8例均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桂慧中  高飞 《科技信息》2008,(10):293-293
方法:5例病人于2005年10月-2007年3月在我院接受了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对这些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术后一般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等系统的护理方法和程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对于位于第二及第三肝门的巨大肿瘤,尤其是压迫和侵犯主要出入肝脏的血管及肝后下腔静脉的肿瘤,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手术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红腹锦鸡胃的血供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方法对红腹锦鸡胃动脉的起源和分布情况及胃静脉的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胃的营养均由腹腔动脉供应;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营养,腺胃背侧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动脉的左侧,腺胃腹侧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腺胃血液的静脉由腺胃前静少腺后静脉组成,分别汇入左前腔静脉和左肝门静脉回流;肌胃由肌胃左动脉、肌胃右动脉和肌胃背动脉营养,肌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肌胃右动  相似文献   

12.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单层动态血管造影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单层动态肝动脉及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观察评价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血供特点。方法 :确诊且未接受过介入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33例 ,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 ,运用联合导管技术 ,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AP)中运用单层动态扫描技术进行造影检查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全组肝癌均存在肝动脉供血 ,2 9例为明确的单纯肝动脉供血 ,4例为肝动脉和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明确的门静脉供血表现。在CTHA和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 ,时间 -密度曲线显示 :肝癌组织在CTHA上呈显著的强化 (P <0 0 5 ) ,在CTAP上无显著强化 (P >0 0 5 ) ;比较CTHA和CTAP单层动态扫描与术后复查碘油CT的肿瘤同层面横截面积 ,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晚期肝癌血供以肝动脉供血占绝对优势 ,少数可见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门静脉供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高场MR对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MRI于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对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尤其增强扫描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更显著高于MSCT(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MRA成功显示16例,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MRA成功显示13例,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高场MR的综合应用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HO-1及CO在肝硬化大鼠不同时期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HO—1及CO系统在肝硬化大鼠不同时期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作用。建立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并分为早(12只)、中(11只)、晚期(11只)及正常对照组(10只),测定门静脉血液中CO浓度,观察肝组织HO—1表达。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CO浓度、肝组织HO—1的表达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大鼠门静脉CO浓度在中、晚期显著升高,肝硬化大鼠肝组织HO-1表达明显上调,说明HO—CO系统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循环灌注和血管铸型技术对南方鲶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南方鲶鳃部动脉中入鳃动脉由鳃弓腹侧中部距前端约 1 / 3处入鳃 ,出鳃动脉在鳃弓的前 1 / 2到 2 / 3处分别由两条合并为一条 ;躯干部至尾部具特有的背上动脉和背上静脉 ;静脉系统中有两条肝门静脉 ,尾静脉分为 3支 ,左右两支形成肾门静脉 ,中间一分支形成左肝门静脉 .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交流显微外科技术在小鼠心脏和肝脏移植中的应用。探讨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的要点,并根据文献和自身的经验讨论小鼠动静脉在显微镜下的缝合,以及采用双人"双袖套"法进行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吻合,支架法重建胆管连接的经验和体会。为器官移植实验技术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手厥阴经电刺激对急性颅脑损伤早期促醒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厥阴经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电刺激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G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电刺激组的G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的早期促醒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实验性大鼠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80只健康Wistar大鼠(注射前为对照组)及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后(实验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过程中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在注射四氯化碳(CCl4)2周后明显升高(P〈0.05或P〈0.01);15周时由于形成了侧枝循环,上述测值又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门脉压力与充血分数除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5、15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门静脉压力与内径、充血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36(P〉0.05)。结论:大鼠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随着病理变化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均发生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