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演进,而人类的文明也经历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探讨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科学界的重要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工业文明社会理念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政府在新时期职能如何定位,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不同手段化解气候风险,从而顺应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适应气候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把"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内涵。合理规范人的行为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平性和生态道德,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达到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在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和征服阶段之后,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探索科技伦理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境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和谐之境的建立还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但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天人合一"文明、"天人相分"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伴随着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特定的文明形态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及简单的渔猎生活促使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到了农耕时代.铁器的产生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农业文明得以产生与发展:到了工业时代,机器冲破了手工劳动的束缚.人类文明由此跃升到了新的层面。三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征服自然的举动可谓“登峰造极”,面对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后果.工业文明宣告支撑乏力.人类的发展呼唤新的文明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文明社会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形式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下的其他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波动、突变、混沌.冷暖波动带来古文明的兴衰、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周期性冲击;突变、混沌引起的自然灾害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并带来了文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对自然环境演变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过程与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竹是湖州地区最为重要的林业资源。湖州人栽培与利用竹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的钱山漾文明。早在4700多年前,竹即已广泛参与和渗透进湖州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且在随后的岁月里,竹的这份参与和渗透愈来愈强大、愈来愈深刻、也愈来愈多元。更其重要的是,自钱山漾文明以降直至当下的漫长历史时空内,竹始终能以其强大的存在,或隐或显地助推湖州区域文化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新变与转型。换言之,在湖州本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竹子的靓丽身姿和柔美音符,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竹成就了湖州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类满足于物欲,片面追求消费,对物质和金钱的关爱远远胜过对自然和环境的关爱,人类无情地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饱尝着资源匮乏和环境灾难酿成的苦果,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在新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危机。环境道德:人类的普遍道德,在本世纪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珍爱生命,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中的天道观、人道观和历史观与中国农耕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共同构成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改变文学虚构、历史真实的二元对立思维,有利于重新认识文化的大传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人类文化现象和文明起源,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文学与历史互动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主观建构性。苏美尔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王表》既有文学的线索,也有史料的价值。通过看似夸张的记录,表明了早期文明起源过程中,王权神授、争夺王权与神化国王的现实,并具有文化传承上的心理真实的意义。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这是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新时期,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有生态文明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素养,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就如何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明的兴衰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分析世界古代文明兴衰的基础上,论述了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机械论自然观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对机械论批判和审视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有机整体论自然观.有机整体论自然观是唯物辩证自然观的现代形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运用有机整体论自然观作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杨勇兵 《长春大学学报》2014,(3):388-391,39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从主体或人的方面考察现实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因而具有深刻的主体意蕴、实践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历史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更为深刻的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总体上并没有为当今时代所超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它还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朝科 《贵州科学》2010,28(1):38-42,75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变迁的历史。河流是产生和孕育人类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史,所以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学会将自身与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其它要素置于同一个相互联系的平面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审视其它生命形式,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一个彼此联系的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河流承载力理论的提出,就是试图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长期以来的定性研究引向定量研究,从而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确定一个客观的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