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3座互通式立交匝道为例,对互通式立交匝道选型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功能特点、占地面积和投资估算等方面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互通式立交匝道方案,以期为今后城市立交匝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特征,计算小客车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处的运行速度模型,确保车辆在衔接段运行速度之间的协调,使车辆安全运行,在分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入口处小客车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基础上,得出小客车在入口处运行规律。使用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对入口处小客车速度进行实时采集,选取8条匝道特征点(合流鼻、合流点以及加速车道终点)处自由流状态下小客车速度作为分析样本,采用K-S检验对所取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在满足检验要求并分析三角区段和加速换道段速度及加速度特性后,确定自变量参数。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小客车在合流点及加速车道终点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用4条匝道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合流点处车辆运行速度与合流鼻速度及三角区段长度呈正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倒数呈负相关;加速车道终点处运行速度与合流鼻速度及加速换道段长度呈正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倒数呈负相关;模型通过了回归等式及回归参数显著性和平均相对误差检验,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平均值均小于10%,所建模型满足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对《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中车辆运行速度相关规定进行补充说明,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及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玉  刘俊  林伟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6):11411-11418
为了提高互通式立交的行车安全,分别对南山立交和江南立交的四条迂回式匝道进行自然驾驶实车试验,共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不同匝道上行驶的纵向加速度,研究了速度变化阶段纵向加速度特性,分析了迂回式匝道变速阶段纵向加速度统计分布特征,并基于纵向加速度对匝道行车舒适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迂回式匝道速度变化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弯减速阶段、稳定行驶阶段和出弯加速阶段;(2)同一匝道上,不同驾驶风格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有较高的趋同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匝道行驶过程中冒险型驾驶员比愤怒型和焦虑型驾驶员减速明显,男性驾驶员比女性驾驶员减速明显;(3)女性驾驶员行驶舒适性略高于男性驾驶员,入弯减速段行驶舒适性优于出弯加速段,冒险型和焦虑型驾驶员出弯加速阶段行驶不舒适占比接近50%。  相似文献   

4.
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在交通需求上与城市有很大差异,高速公路主线指标比较紧凑。通过石黔高速黑溪互通式立交实例,从立交总体布设、线形指标控制、桥梁布置、路基设置等多个方面对复杂山区非常规变异形互通式立交布设指标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互通式立交占地面积大,与山区用地条件的矛盾突出,常规的立交形式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差,需要对立交布设进行适当变异。复杂山区变异形高速互通式立交总体布置中,利用地形,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灵活布线,贯彻安全、舒适、经济的设计理念,立交范围主线及匝道的线形指标需结合桥梁、路基工程进行控制,主线及匝道桥梁工程设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采用各种墩台形式,注意孔跨及梁型的统一,路基工程应减少弃方,注重不良地质段落防护,路面结构指标需按照主线、匝道及桥面铺装分别选取。  相似文献   

5.
变速车道是互通式立交中,车辆在该区段上实现分流、变速、合流和车道转移,主线车道和匝道之间的一段附加车道.也很容易诱发交通事故。若变速车道设计不当,则会造成行车不适,鉴于互通式立交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本文从变速车道的形式选择出发,对变速车道的长度计算进行了分析,并对出口匝道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岑维嘉  刘德华 《科技资讯》2007,(20):100-100
互通式立交是路与路之间连接的交通枢纽,车辆的进出均是通过立交实现的,所以立交处的交通量往往比较大且集中。由于我们目前所建的高速公路在收费方式上基本为封闭式收费,这样在立交的布置上为了便于集中收费,统一管理,大部分采用了将立交的匝道置于高速公路的两侧,通过引线将立交匝道连接起来的,并向前延伸与被交叉公路平面相交的方式。这样在立交引线与交叉公路的连接部处就产生了T型平交口,这部分是互通式立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决定整个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的关键部分。因而在立交设计时,就需要将平交口纳入其总体设计中,进行必不可少地渠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在互通立交匝道平曲线内侧设置护栏,减小了匝道视距横净距,导致运行车辆停车视距不够,威胁行车安全,应将护栏视为视线遮挡物,并进行运行车辆的停车视距检验。可通过匝道视距横净距的计算方法,由已知的横净距,计算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根据匝道设计速度、实际横净距、停车视距等,计算出匝道在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满足视距要求的临界圆曲线半径,并按一般地区对应的停车视距计算确定匝道横净距。已建成的互通立交,若匝道平曲线半径未达到临界值要求,应采取加宽硬路肩、外移护栏等视距改善措施,加宽横净距,或将行驶速度按低一级的设计速度进行合理限制,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特点,结合立交内变速车道的超高及其过渡的应用。介绍了匝道纵坡设计时选择起、终点的问题,以提高上下互通车辆行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多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多路互通式立交形式多样,复杂的特点,结合立交选型的要求和收费立交收费站的布置方法,着重对多路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进行研究。提出对于多路不收费立交的形式采用三,四路不收费立交常见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多路收费立交的形式以四路收费立交的各种形式为基础,将各路的转弯车辆通过合适的匝道调整至连接线来实现收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城市环线和高速公路网的联结也必须通过大型互通式立交进行分流和引导,保证交通的畅通。而立交匝道中线的坐标计算成为立交施工中最重要的控制环节,用偏角法来推算匝道任一点的坐标。  相似文献   

11.
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是在保证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的交通流稳定、满足设计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对互通式立交设置最小间距的一个控制要素;目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项目实例,分析了独立的2座互通立交间距对交通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桃园互通立交在路网中地位、转向交通量、匝道布设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多个立交方案的比选,最终选择经济、合理的立交方案,总结出市郊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方案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文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针对互通式立交匝道端部平面、纵断面和变速车道长度设计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广梧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施工图设计进行安全性评价.根据《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提出的评价内容,结合项目实际,通过对运行速度协调性及线形设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互通立交、交通工程、沿线设施以及服务区的安全性评价,按照“分车道、分车型、分路段”的原则,提出了限速要求,对影响该项目运营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评价路段可能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提出了交通工程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迂回式立交匝道内行驶速度变化模式以及特征,通过开展实车路试获取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辆运行数据,使用mobileye 630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4条迂回式立交匝道的连续行驶速度,分析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变化模式、分位值特性以及不同性别、不同风格驾驶员之间行驶速度的差异性,明确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特征。结果表明:(1)小客车在迂回式匝道的行驶速度变化模式表现为入弯减速、稳定行驶、出弯加速三个阶段,运行速度的离散性随着道路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2)速度最低点分布在整个圆曲线段,减速长度与减速终点距离成正相关关系;(3)男性驾驶员在小半径匝道的行驶速度明显高于女性驾驶员;驾驶风格对行驶速度的影响与迂回式匝道线形组合有关;(4)行驶速度值随着匝道半径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以为匝道几何线形设计和交通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外环路对不同车流对象的服务功能,解决两互通式立交之间因间距不够引起的各种交通问题,建立了两独立互通式立交之间的最小净距模型。分析了驾驶人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发现、识别、分析、判断等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建立了驾驶人车道变换模型,根据调查资料得出运行速度与驾驶人变道转角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析了驾驶人在寻找可接受间隙期间行驶的距离,得出了两互通式立交净距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深圳外环高速公路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距离较近的两互通立交之间宜适当减少非必要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分别为100km/h和80km/h时,互通立交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 410m和880m;大型车比例较高或交通组织混合严重的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宜适当增加180~200m。  相似文献   

17.
张领先 《山西科技》2010,25(2):26-27
互通式立交方案综合评价是立体交叉设计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联结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重要纽带。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好坏,关键是方案选择的合理与否。文章对互通式立交方案所需重点考虑的交通功能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设计、方案评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互通式立交-匝道施工坐标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进行互通式立交——匝道坐标计算时,由于某些线路的特殊连接,会给计算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本文通过对“复中设缓曲线”原理的引入,较详细的介绍在计算此类线路时的必要判断方式和计算方法,供从事匝道测量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给高速公路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一种互通式立交路线视距计算方法,根据《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相关视距要求,提出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线形视距指标计算公式,获得了基于不同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设计速度的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值和圆曲线最小半径值等视距指标,可供高速公路设计技术人员在计算互通式立交参数和设计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时使用.  相似文献   

20.
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内车辆运行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高速公路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车辆运行速度特征和速度值,确保车辆在集散车道上运行协调可控,使车辆在行驶时能够安全运行。采用雷达测速仪对集散车道各出入车辆运行速度进行实地采集,选取互通立交集散车道特征点处自由流状态下车辆速度作为分析样本,建立主线车辆通过集散车道驶出高速和相交高速车辆通过集散车道驶入主线的速度运行曲线。结果表明:车辆通过集散车道进入出口匝道1,整个车辆运行过程中处于减速状态,从分流点到鼻端减速较慢;而从鼻端到第一个出口车辆减速较快。车辆通过集散车道进入出口匝道2,车辆先减速后匀速,到达交织区时再次减速,最后驶入匝道。车辆从入口匝道1进入集散车道,车辆以较为稳定的加速驶入主线。车辆从入口匝道2进入集散车道,先以较大的加速行驶,后缓慢加速驶入主线。可见,车辆通过集散车道出入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呈现出规律性。通过对车辆运行速度分析,对集散车道车辆的交通安全防控和规范的完善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