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模糊综合评判在农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农用土地进行评价,试图研究出简单方便的农用土地评价方法,供各地在农用土地评价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主要阐述了土地评价研究中的5个基本问题: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的特点;土地评价的类型划分;土地评价研究的对象;土地评价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土地质量的模糊数学评价——以信阳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系统地论述了土地评价模糊数学理论、方法和步骤,用隶属函数评价土地等级,模糊聚类分析土地资源类型,模糊方法识别土地类群,从而为土地评价理论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还阐述了模糊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土地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模糊数学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模糊数学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文中,首先介绍了模糊数学在土地评价中应用的方法步骤;然后,分析了其实际应用效果,最后指出模糊数学在土地评价中应用的方法是可行的,评价结果是符合实际的并认为模糊数学将为土地评价方法从定性向定量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根据热力学系统熵的本质,定义了土地系统熵。以清丰县为例,具体计算了作为评价单元的24个行政村域(隶属于不同的土地类型)1981年和1989年度的土地系统熵,并应用其进行了土地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系统熵是综合反映土地质量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单指标地确定土地所处的状态,应用它进行土地评价具有准确性高、程序简单、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模糊数学有关综合评价和贴近度理论,建立了小范围土地评价的模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乡镇土地经济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孟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评价理论为基础,对乡镇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农用土地经济评价为桥梁,根据河南省孟州市各乡镇的自然地理因素与土地经济因素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多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和构建评价模型,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乡镇土地投入程度、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和乡镇土地产出程度三方面对其土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着重论述孟州市七个乡镇土地经济评价整体过程,划分了孟州市乡镇土地经济评价的发展阶段,最后得出了孟州市乡镇土地经济评价的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乡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多方筹集保障资金;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乡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提高乡镇土地利用率等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景林  赵俊兰  张波  虞朝晖 《科技信息》2013,(6):31-31,33
在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地球环境急剧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一个应用范围非常广的概念。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大都是静态规划,已经满足不了经济、社会、环境及政策的需求,因此,土地评价对于未来土地利用动态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动力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土地开发利用和策略的有效方法,它以系统观念为基础,结合自动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以计算机为手段解决复杂的土地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用万安镇 30个土地评价单元 ,在 spss软件的基础上 ,用主成分分析选择耕地适宜性评价因素以及确定 30个评价单元的主成分得分 ,然后用聚类分析进行耕地适宜评价 ,评出宜耕地的各适宜等级 .  相似文献   

10.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万安镇30个土地评价单元,在spss软件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选择耕地适宜性评价因素以及确定30个评价单元的主成分得分,然后用聚类分析进行耕地适宜评价,评出宜耕地的各适宜等级.  相似文献   

11.
贝叶斯准则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农用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得出绛县各种类型土地面积以及分布区域,为地方政府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业发展经过了高产农业阶段和绿色农业阶段,目前已经逐步进入功能农业阶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首先介绍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产生背景和现状,简要总结了其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功能农业方面的进展和成果:(1)发现大批优质特色富硒土地资源,积极服务乡村振兴;(2)查明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绿色、无污染耕地,服务生态农业发展;(3)估算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变化,服务全球气候变化决策。同时阐述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在向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行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做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功能农业工作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污染土壤下的农产品安全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污染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土地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工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分析了目前几种严重的土地污染现象,阐述了土地环境质量对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几种防治的措施与对策,以求改善土壤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农地之间的相宜关系,并依据相宜性原则,对渭南地区进行农业地域划分,提出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利用本区土地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应用InVEST模型计算北京主要威胁源(城市、农村、主要交通干道、耕地)对生境退化的贡献, 评估北京1990-2010 年的生境质量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生境退化最严重的区域, 主要集中在海淀、朝阳、石景山和丰台四区, 永定、潮白两河以及海拔75~100 m左右的平原?山区交界地带。威胁源对生境退化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以及主要交通干道。20年间, 耕地的贡献率逐渐减小(从77.79%降至61.15%), 城镇用地的贡献率则从18.10%提高到31.54%。1990-2000年间, 生境质量在东城、西城外围的海淀、朝阳、石景山、丰台四区呈环形集中退化趋势, 生境质量总值下降2.3%。2000-2010年间生境质量在平原区呈现大范围分散式退化趋势; 在房山西部山区以及密云、怀柔、昌平、房山海拔75~100 m左右的平原?山区交界地带呈现集中退化趋势; 西北部和西部山区生境则得到明显恢复。总体看, 第二个10年生境质量总值下降1.2%, 退化程度较第一个10年有所减轻。未来的生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应重点关注生境退化最为突出的平原与山区交界区域。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耕地质量涉及到土壤、动植物生产力、大气、水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关系到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主要的评价类型、耕地质量指标、耕地质量的量化方法及耕地质量保护研究.提出目前耕地质量在评价因素、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对未来国内耕地质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徐州市土地资源的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农业持续发展土地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是影响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以贵州山区为例 ,从土地质量、土地结构、土地制度、土地利用与保护等多个方面分析土地对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认为山区土地破碎 ,土层浅薄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经营 ,对持续发展不利。而土地类型多样 ,人类影响较小 ,污染轻 ,开发程度低 ,则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乡村政府强制农民种植 ,摊派种植指标 ,土地税种多、税率高 ,在土地流转中农民不能自主等 ,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 ,文章提出了针对山区特点进行土地利用 ,建立健全适合山区的土地制度 ,充分利用山区特点 ,发展天然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 ,确保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为研究区,以地类图斑为研究尺度,从立地条件等方面入手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和局部自相关方法,揭示研究区耕地质量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鹤峰县耕地质量提升主导限制因素,划分限制因素类型区,最后综合之前分析成果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探讨不同分区下耕地质量的提升措施.结果表明:1) 鹤峰县整体耕地以中等级耕地为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西南部高和西北、东南低的格局;2) 存在主导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有效磷2类的共7种“主导限制因素-次要限制因素”类型分区;3) 将现有耕地分为耕地核心保护区、适度改良区和重点整治区3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针对各分区特点重点实施蓄水保土和养分提升等措施.研究成果可为鹤峰县乃至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提升和耕地保护整治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1993-2002年浙江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浙江省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耕地流失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浙江省耕地减少的三大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和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并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力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